贾平凹最新力作《古炉》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贾平凹以文字为笔,记忆为墨,勾画
出一幅中国基层“文革”的全景图。
《古炉》的背景依然是贾平凹所熟悉
的农村,而着力点却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那场最大的政治运动上。
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庄
里,那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人们保有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
过。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起头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各怀不同的亲信
事,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山水清明的恬静村庄
,蜕变
成一个充溢
疑心
、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力
的废墟。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现
在读者面前,是他对这场历史大浩劫的人文解读。
贾平凹说,写“文革”是使命。作为一个参与过、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来写,有感到
,也会更扎实,如果让一个没有经历
过那段历史的人写,就和现代人翻唱民歌一样,丢失
了本真的味道。在书中,“文革”不过是载体而已,贾平凹没有直接对“文革”进行评价,他还是写人,写人性,写“文革”为什么会产生。贾平凹的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他的家庭在“文革”中蒙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所以他写的是自己的记忆,但他觉得
这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贾平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记忆去还原那个时代
的色彩
,从最根处找寻那场浩劫中的人性光辉
。
贾平凹称,小说之所以名字叫《古炉》,是因为在他眼里,古炉是有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庄
,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
从2007年《兴奋
》完稿之后,贾平凹就起头了《古炉》的创作,2010年5月完成了这部64万字的新作,历时4年,且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执笔重写一遍。贾平凹称,他创作的寻求
就是用中国传统美的表现
方法
,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他一直在朝着当代小说民族化的方向努力
着。他觉得
,《古炉》是他迄今为止表现
小说民族化最完善
、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相比于《废都》、《高老庄》、《秦腔》、《缅怀
狼》等,创作《古炉》的历程
是更为愉悦,更加得心应手的。-燕 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