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过年”,一个曾经如此神圣的字眼,在现代的中国却正在步入一种奇怪的悖论之中: 一方面,每到年关,所有的人似乎都觉得有一种义务与责任一定要把年过好。不论是几亿人为了回家过年所导致的“一票难求”,还是举国上下对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重视与期待,甚至是年前所兴起的完全不顾所谓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现状的消费、购物等拉动内需的狂潮,都在说明国人在“过好年”这一问题上,所坚持的不仅仅是需要,更是一种信念与持守。 但是,另一方面,每到过年,人们就一直在抱怨着“年味太淡”,过年也变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在现代中国人尤其是都市人的心目中,“过年”的价值与意义已然变得不再重要,也越来越缺乏对于“过年”本身的认同感与亲近感,相比之下,曾经承载着整个民族文明与历史的年,现在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已经远不如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圣诞节了。 这样一种有关“过年”的悖论,从积极的角度上,尤其是从西化与现代化的角度,我们或许可以说这种现象表明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但是,如果我们从消极的角度上,尤其是从文化传承与身心安顿的角度,却能够看到传统的淡漠、文明的缺失、自我的迷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生存于现代社会的现代人,似乎对于源自久远过去的、承载着厚重文明的、能够确定自己处境的节日,日益缺乏理解与信心。因此,如果我们试图进一步去探究“过年”的真正内涵,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对于过年这一事件所蕴含的有关“传统”、“禁忌”、“礼仪”的理解与感悟。 1、传统 这里所谈论的“传统”,涉及到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方面。 中国最大的传统就源自于“农耕文明”这一生产、生活形态,而整个中华文明与历史也蕴含于这一形态之中。 从大传统的角度而言,宏大意义上的所谓“中华文明”与“华夏历史”,在辈辈相传的、有关过年的故事、传说、讲究中,早已渗入到了与过年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无论是有关“年”的神话,还是有关“元旦”的时令,甚至有关“冬藏、春种”的天地哲学,都在传承着一个古老文明所创造、流传、延续的知识与智慧。人们在过年的过程中,享受着“藏”的惬意与舒适,又在年后直接进入“种”的繁忙与艰辛。 从小传统的角度而言,过年就意味着全家、甚至全族的团圆,也意味着在腊月到正月的这段时空范围内,有可能将所有血缘相近的人汇集到一起,从而庆祝节日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感情,强化彼此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这段极度休闲以及相互往来的时光中,不断地谈论着与整个家族相关的种种事情,诸如家族史、逸闻趣事、血脉传承等等,这既是老人回忆过往,传承历史的机会,也是晚辈了解家族历史,感悟人生境遇的机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论是哪种传统,都让身处其中的人更为直观地认识到了文明、历史、血缘、家族等等带个个人的感悟与安顿。 换而言之,“过年”给了每个人一个亲身参与历史、讲述历史、传承历史的机会与可能,正是在这种有关历史的氛围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寻找到了自己的来源与依托,从而寻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每年一次的“过年”,就是每年一次的人的身份的“再确认”。或许,这就是以往过年充满了“年味”与“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2、禁忌 地处湘中西雪峰山脉之中的老家的木房子的堂屋的神龛上,写着如下一句话: 天地阴阳年月日时,童妇之言百无禁忌。 小时候,一直弄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句话居然与祖宗牌位、天地神灵放在一起。 尽管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却被动地接受了这句话的核心观念:对于禁忌的遵守与恐惧。 或许是因为生活过于艰辛、或许是因为生命过于脆弱、或许是因为传统过于强大、或许是因为信息过于闭塞,总之,山村之中的禁忌本就无处不在,无奇不有。而且,越临近年关,父辈、祖辈们所叮嘱的事情就越多,如此多的禁忌,让年幼的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真实意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过年到正月十五的这期间,小孩子们不能说诸如与死、逝、完、血等等相近的忌讳的词汇,不能说诸如吃饱了、不要了之类忌讳的言语,不能掉筷子,不能打碎饭碗,不能到处乱跑……尽管要完全做到这些有些费劲,但是,一旦做到了,所得到的奖赏也是极为可观的,好吃好喝、天天玩耍,还有大红包可以拿。当然,即使是犯了错误,大人们也会在适度地责罚之后,同样红包照给、好吃的照拿。 想来这就是“童妇之言百无禁忌”的最初用意了,不懂事的孩子与缺少知识的妇女,本就容易触犯如此众多的禁忌,于是,伟大而英明的先人们就事先想出了这么一个避免犯忌以致激怒众神灵,遭到惩罚的方法。 当然,禁忌并不仅仅是针对小孩子与妇女的,而是对所有的人都有着直接的制约、限制、规范作用。 夫子曰:“敬,如在;敬神,如神在。” 既然“过年”是一个与众神灵以及祖先亡魂打交道如此频繁的节日,那么,所有人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与规矩。也正是在这些对于“禁忌”的敬畏与强调中,“人”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神灵鬼魂等等与自己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从而对于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满了情感与畏惧。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图片2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说法,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过年”就是对于整套礼仪的一个全面的演练与实战。 所谓“礼尚往来”,过年时人们之间的往来自然是一年中最多的时候。无论是年前住得近的同族人之间在诸如杀猪、打糍粑等大事件上的通力合作,还是年后亲戚之间的拜年与互相走访,都促使人们之间频繁地交往。 既然在过年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如此大范围地、频繁地与人交往,而过年本身又是如此地重要、神圣,充满禁忌,那么,如何在这种密集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保持一份绝对的和谐、愉快的心情与氛围,无疑是一门大学问。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们之间保持绝对意义上的以礼相待,与人为善。不论在这段时间内见到什么人,都需要微笑而真诚地送上祝福与问候,同时需要弄清楚不论作为客人还是作为主人所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只有在“彬彬有礼”的交往中,才能真正享受到所谓的“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中,对于长辈的尊重也是礼仪中的重要部分,给长辈们拜年,更是过年过程中所必须的一道程序。什么人、什么时间、带怎样的礼物、送上怎样的祝福、语态姿势当如何……都有严格的规定与要求,一旦做不到位,都有可能招致不满与埋怨。此外,祭祀之礼仪,也是过年中所需要注意的,无论杀猪、打糍粑等年前的重要活动,还是吃年夜饭、请一族人吃饭等年后的重要活动,都需要对祖先们有一个交代,要请他们入席与子孙们团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整个春节中,人们之间的一问一答、一来一往,都受到了传统礼仪的规范与限制。也正是在各种礼仪中,人们才能够真切地体味着“过年”所带给个人与群体的欢乐与幸福。
图片3
4、结语 小时候的过年就在“传统”、“禁忌”、“礼仪”所塑造的气氛与情绪中度过,身处其中,似乎整个世界都发生了改变,不再像平时的模样。整个小山村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年的味道,而整个幼小的心灵中也都充满了对于年的感悟——这或许就是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所谓“年味”的由来! 只有在真正了解过年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懂得过年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够真正感触到所谓的“年味”。 同样,只有在过年的氛围中,作为个体的、短暂的、有限的、属于人的生命,才会在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时空范围中,感受到整体、永恒、无限、超越个体! 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一个时空、一个文明、一个传统的不断展开与延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编辑 崔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