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家礼仪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锦绣中华-华夏礼服
2009-06-18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饭店拉开序幕,第六次亮相时装周的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NE·TIGER东北虎的发布会成为时装周的开幕盛典——2008 NE·TIGER高级华服系列眩目登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NE·TIGER此次开创性的发布,隆重推出了体现中华民族复兴精神的“锦绣国色 华夏礼服”系列,预示着中华礼仪之邦服饰文明复兴的一个新开端,也昭示出中国奢侈品文明新兴进入新时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领“秀”品牌,NE·TIGER已连续六年以开幕秀博得世界各地时尚人士的喝彩。此次NE·TIGER发布其2008高级华服系列,意在复兴华夏以礼传承的5000年服饰文化,重塑中华“礼传天下”的大国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NE·TIGER之所以会选择华夏礼服,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便是闻名全球的礼仪之邦,中国服饰的发展轨迹与“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自先秦时代起,各种礼仪就通过各种礼服得以升华。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先贤孔子就倡导服饰要合乎“礼”的要求,以此体现出等级的有序和自身的修养。可惜的是,华夏礼服历经数千年演进,时至近代竟然出现了断裂,随之断裂的还有我们的服饰文化。四望当代东方,各民族均有自己的国服和礼服作为标识符号,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但作为拥有上下5000年文明、泱泱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却没有统一代表的国服,不能说不是华夏文明传承的一大缺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NE·TIGER创始人张志峰指出:“日本的和服华美精致,韩国的韩服优雅明艳,越南的长衫自然朴素又具有民族风情。我们中国人也应该有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精神的国服,那就是华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我们的国服,社会各界有过广泛的讨论。汉服、唐装、中山装和旗袍曾是很多人认为的的国服。但纵观我国服饰史,汉服虽然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但它作为汉民族服饰的代表有其民族局限性。很多人印象中的唐装其实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族服饰的范畴。辛亥革命后盛行的中山装则是从西式服装和日本的学生装结合改良而来的,缺乏中国自己的民族传统。而一度被认为是国服的旗袍原是满清旗人的袍服,清朝时只允许旗人穿用,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民族服饰的缩影,无法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这些服饰都不足以统一代表华夏民族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张志峰指出:“国服应该是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体现身份的穿着。国服的要义,首先在于展现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以中华经典服饰元素形成鲜明标识。第二,国服应该承载和融汇华夏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兼容并蓄,引起中华大家庭的文化认同和共鸣。第三,国服在发掘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融入现代感与国际化,使得当今世界对中华民族新风采形成统一的共识。”张志峰最后慨括:“标志性、经典性、民族性、兼容性和现代性,这五大元素构成当代国服,即我们这次推出的高级华服。”正是基于以华服复兴华夏文明的使命感,NE?TIGER“锦绣国色 华夏礼服”应运而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次推出的2008 NE·TIGER高级华服系列恰恰承载了对当代国服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设计理念,并承袭了NE·TIGER素有的高贵品质。张志峰认为,“锦绣国色,正是NE·TIGER对华夏礼服特色的高度凝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所谓“锦”指的是在面料上,采用具有1500年历史的云锦,用料考究、织造精湛、绚若彩霞,其“妆花”工艺每天只能手工织造5厘米,故称“寸锦寸金”,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所谓“绣”是指采用中国传统的织造工艺,将苏、粤、湘、蜀四大名绣的技巧美妙地融于一身,所有礼服均由手工历时数日甚至数月制作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深入挖掘传统织造技艺的同时,NE·TIGER还致力于对中华传统“国色”的发扬。在我国古代,秦尚黑,大气古朴;南北朝崇尚蓝色,明快飞扬;宋代推崇“存天理,去人欲”,清新雅致的绿色成为主流;此外,象征皇权的黄色和气势磅礴的中国红则始终是中华民族心中的永不褪色的国色。在2008 NE·TIGER高级华服系列中,黄、黑、蓝、绿、红这五大国色得到了全新演绎。NE·TIGER希望藉由“国色”的丰富色彩,重拾文明的记忆,以锦绣为材为工,将五大国色的复兴在新创设计中得以实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整个高级华服系列发布由五大国色划分为五个主题进行诠释。“锦绣国色 华夏礼服”延续了2006年NE·TIGER “凤”高级定制婚礼服系列的浓烈、奢华,大面积运用中国红,并以黑色金色为辅助,典雅而恢宏。设计师将各种瑰丽的色彩相互交叠,运用多种绚丽的面料匠心独运地拼接,组成一幅幅奂美华贵的流动的风景。此外,还尝试以古朴的黑、蓝、墨绿为底色,同大量的刺绣、珠绣相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tujian.org

我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华夏文明汇聚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不断的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56个民族灿烂的文化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作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华夏礼服,NE·TIGER高级华服系列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理念,汲取了汉、藏、苗、傣、彝、纳西等50多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恢宏的“华服”之神韵。

tujian.org

  整个系列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使历经数千年洗礼的马王堆文化、金沙文化的古老纹饰和符号在华服系列中绚烂重生。中式的云肩领、月华裙、裥干裙,以及由中国团扇、宫灯、如意和铠甲等形态演绎而来的设计形式在华服中美妙地结合,使得整个系列儒雅华贵又兼具中式性感。

tujian.org

  在融汇古今的同时,NE·TIGER还力图实现贯通中西,将西方现代的时尚灵感和立体剪裁技术独辟蹊径地汇入设计之中,以NE·TIGER独具的高级定制立裁技术勾勒出玲珑有致的东方体态。在完全贴合东方人体曲线的同时,又不失灵动飘逸。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乔其纱、双宫缎、意大利织锦缎、蕾丝和云锦的配搭,对西式的半杯礼服、骨架胸衣、百褶裙、鱼尾裙进行了重新诠释,并饰以施华洛世奇水晶,中西合璧使整个系列显得更加超凡出尘,并具时尚冲击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 NE·TIGER高级华服系列将“华服”之盛世恢宏、“锦”之明艳华美和“绣”之内敛秀丽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华夏礼服的深厚内涵通过现代的时尚设计得以多角度的诠释,古为今用、西学中用,以博大胸怀,广收博采,于盛世中国树立国服之新风尚,令人惊艳之余,顿生民族复兴之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于2008高级华服系列的推出,NE·TIGER创始人张志峰先生指出:“复兴并非复古。2006年,NE·TIGER提出了《中国奢侈品复兴与新兴宣言》,指出中国奢侈品的复兴要建立在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重塑的基础上。但这种发掘并非一味的复制传统符号,而是要以现代的审美和国际的视角,汲取中华文明瑰宝中最具生命力的养分加以再创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明在复兴的同时,在新兴中焕发新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此为夙愿,NE·TIGER作为中国奢侈品文明复兴的先行者,开创性地推出了代表中华精神的“锦绣国色 华夏礼服”,体现了雄踞万邦的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整个系列在设计上汲取了华夏5000年服饰文化之精髓,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解读转化成开创性的灵感,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塑与新兴作为其创作的灵魂。同时,其奢华的品质、创新的剪裁、中西设计手法的巧妙融合,更体现了寓于复兴之中的中国奢侈品文明的新兴。

tujian.org

  张志峰先生指出:“礼仪之大,章服之美,是为华夏。以华服为始复兴华夏服饰文明,意在通过重整衣冠,重拾华夏之精神。并瞩望国人能够人同此心,重树华夏的文明与审美、从而实现整个民族划时代全方位的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复兴之举,意在新兴,2008 NE·TIGER高级华服系列不仅开启了新一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序幕,同时也预示着一场华夏礼服复兴的开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云南各民族习俗简介
    ·新疆各民族习俗简介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习俗
    ·中国民族与习俗
    ·中国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及习俗
    ·少数民族的习俗
    ·少数民族中秋节的习俗
    ·过年贴门神
    ·过年请财神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