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国图工程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西南联大背景介绍
2009-05-04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在长沙建临时大学。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始称国立联合大学。九年中,西南联大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弦歌不辍,为祖国培养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其精神可歌,其业绩可叹!1941-1945年8月的西南联大正是其教学科研成就最丰硕的时期。

tujian.org

  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时起,先后几次校分两地。1941年叙永分校撤消,全校作为一个整体才告安顿。以后虽然还曾有过日军窥伺滇西南,日军直驱入桂黔的紧急军事战况,但联大均以岿然不动的态度以应之,校内教学如常,有序不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1年-1945年8月,这是西南联大教学科研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文科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中西兼通的学者。专长外国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名教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擅长中国文史哲方面研究的名教授,有的将外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来处理中国传统的学科,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研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等。有的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如朱自清,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陶渊明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尊重。联大几位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虽未曾出国留学,但其学术造诣很深。如罗常培不仅是中国音韵学专家,对国外研究中国学的状况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在理工科方面,联大的几位年纪稍长的教授,称得上是中国近代若干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如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黄子卿、孙云铸、袁复礼、吴大猷、施嘉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李辑祥、顾毓王秀等。而一些在抗日战争前后回国的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学术造诣较高,了解国外学术发展的情况,因而使联大的教学能接近国际水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早期西南联大的学生,原是北大、清华、南开的肄业生,学生素质较高。1938年后,由于报考联大的人数较多,且多属高分段学生,因而学生质量在全国范围内仍位列前茅。联大的学术水平高,又具有民主和宽松的环境。所以尽管战时交通十分困难,家庭经济情况困窘,都阻挡不住青年学生对联大的向往。有人宁可舍弃在其他大学的学历重新报考,成为联大的新生。联大每年都招收转学生,其中不少也是由于仰慕联大的学术水平而来。转学生为文、理、法商、工各科都带来不少人才,如国际知名学者邹谠、李政道,好几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学部委员),朱光亚、萧健、李荫远、何炳林、杨起、张滂、高鼎三和龙驭球等都是转学生。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大所以能培养出众多人才,与联大的教育思想、教学制度、学风和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联大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三校的学术民主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这对于文法科尤为重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大汇集三校学者专家于一堂,由于联大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使联大成为勇于自由探讨学术的论坛,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这不仅调动了教授任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大开眼界,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如中文系开设的中国文学专著选读从《诗经》、《尚书》、《楚辞》,直到若干家唐诗共25种;有的专著有两位教授先后或同时讲授,风格各异。再如外文系开设有国别文学史和断代文学史11种;各种类型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12种;作家和作品研究12种。当然,文法科学生视野开阔的培养,还由于有课余若干专题讲座或社团活动作为补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联大严格要求、重视实际的学风,集中表现在重视基础训练方面。

tujian.org

  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联大规定,所有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学校对基础课教学力量的配备也十分重视。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即使是大一国文、大一英文等班次较多的课程,也有知名教授参加任课。联大有些教授教学上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如吴达元的法文就非常严厉认真。理、工科,特别是工科,课程负担重,每周都有考试,甚至星期天也有考试,暑假也安排课程。考试评分极为严格,不及格率很高。如电机系的电工原理就很难及格。因此能顺利地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随班升级,不是很容易的。理、工学院除了理论方面要求严格,动手能力对同学要求也很高。如化学系的定量分析试验,实验数据达不到一定精度,教师拒绝签字,必须连夜重作。工学院的工程画和金工实习等,对学生的作业也有严格要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求,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基础训练。文、法学院训练方式不同,大量的参考书,无止境的探索与追求,要想学得出色,非下苦功夫不可。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又有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使学生受到扎实的科学训练,应变能力强,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有的联大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能领导大型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这与他们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与开阔的思路就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联大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而且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因而教学质量是高水平的,这是联大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大许多名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因空袭移居郊区,远离学校数十里,为了同学学习效果好,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数小时辛苦跋涉,并视为当然。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深受同学的敬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大教授授课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反对照本宣科,而重视讲授自己研究所长。例如外文系的吴宓教授,他所讲授的最精彩的课程是欧洲文学史、文学与人生、英国浪漫诗。讲课时,他自己完全融入于作品之中,他的课极富感染力。他备课极为认真,每讲授一次欧洲文学史,总要尽力重读他已十分熟悉的从荷马史诗,直到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原著。这类课程对于学生富于启发性,他恐怕是较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之一。 tujian.org

  4.联大校系领导,重视教学实验、实习,对保证理工科学生的学术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tujian.org

  联大刚搬到昆明时,理工科的仪器设备不多。但校方集中财力,尽量通过各种渠道,从上海、香港以至国外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再加以教员自己动手制造设备,各系都开出一系列的实验课程。如物理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年都有实验课,每周一次实验,在战时实为难得。工学院在困难的条件下,材料试验设备齐全,木工、金工、锻工、铸工实习从一年级就开始。各系情况不同,化学系的条件就较困难,一般来说,理工科的教学设备,在战时的大学中,能具备这种设备条件的也是不多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此外,恢复拓收研究生制度促进了联大对人才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39年,三校恢复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以后各系开出一系列研究生课程。由于从1938-1941年,从国外陆续回来一批年轻教授,他们了解国际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年长一些的教授也在探索新方向,因而他们所授研究生课程直接反映了国外最新的科学成就,把联大教学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黄昆说,他到英国留学时,由于曾在联大随吴大猷开展量子力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因此和一般英国研究生相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研究生课,年轻助教和高年级学生都可以来旁听,因而也普遍地提高了他们的学术水平。研究生的招收增加了科学研究的力量。有的研究生论文,发表在国外的著名杂志上。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1939-1946年期间的研究生中,不少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例如,清华文科研究所有王木式、李赋宁、王逊、周珏良、季镇淮、王浩、王瑶、丁名楠等;清华理科研究所有杨振宁和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的钱伟长、王伏雄、陆宝麟、吴征镒、应崇福、郝诒纯、涂光炽和工科研究所的林为干。北大理科研究所研究生后来被评选为学部委员的有:黄昆、萧伦、董申葆、韩德馨、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起等。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研究条件在战争环境下,应该说是相当优越的。除了北大教授担任导师外,还聘请了兼任导师,李方桂、丁树声、董作宾、陈寅恪,并有研究助教邓广铭担任辅导。所内培养了不少知名学者:逯钦立、阴法鲁、周法高、汪衔、阎文儒、杨志玖、任继愈、王玉哲、李埏、王永兴、程溯洛、王利器、方龄贵、汪子嵩等。南开大学由于经费问题仅恢复了化学部和经济部,研究生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陶大镛、陈志让(加拿大国家院士)、何炳林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1941年以后,特别是到了1944年、1945年,昆明的物价在西南后方主要城市中是仅次于居首位的贵阳。昆明市所谓公米是有价无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到1942-1943年,据报载,昆明物价自抗战以来涨了300倍,而联大教职员薪金只增加了5倍。陈寅恪在形容当时昆明及后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时,曾有两首诗,相当形象:“淮南米价惊心问,中统钱钞入手空”;“日食万钱难下箸,月支双俸尚忧贫。”他的目疾难愈,营养不良也是原因之一。陈寅恪是少数部聘教授之一,又有中央研究院的兼职,尚复如此,一般教授,其生活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补贴家用,有的教师只好把从平津仓促出逃时,带出的书籍、衣物廉价出售。吴晗被迫把若干有关明史的藏书让给云大图书馆。不久,大家已无衣物可卖,正像生物系教授沈嘉瑞所说的:现在只剩下几个空箱子可卖了!教师生活的困窘,可以从闻一多1944年公开挂牌治印后写的信中略窥一二:“弟之经济状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以闻一多的才艺、名望,加上他治印有梅贻琦、蒋梦麟等十几位著名教授联名推荐,故能以“绝艺”稍解困境,更多的教员只能默默地到其他高校或中学去兼课,去教家馆等等。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物价恶性上涨,但学生的贷金,跟不上物价,伙食质量不断下降。至于购置学习用书,对于一般同学就相当困难了。特别是理、工学院的同学,原版书当然买不起也买不到;即或是上海龙门书店的翻版书,许多同学也买不起,只能依赖老同学出让旧书。旧书辗转相让,就成为同学期末必办的大事。昆明四季如春,联大师生在衣着方面的负担较小。大体上,师生都是维持一两件可穿得出去的衣服而已,同学间无论男女,遇有重要场合,便东拼西凑。好在大家的风格都很高,常不分彼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了帮助同学解决生活困难,图书馆和不少系科安排一些有偿劳动,如看管图书、整理资料等。工学院土木系教授李庆海,帮助同学成立清华服务社,为美军测量绘图等。北平图书馆主持的中日战争史料征集委员会(联大参加合作),需要人剪贴报纸,抄写资料等;云南图书馆在编地方志需要抄录抄本;云南省民政厅需要有人刻蜡版。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各种需要临时性工作的地方,都可能有联大学生去做工读。有人估计,联大至少有一半以上学生都做过各式各样的兼职,教中学、教家馆是最普通的了。联大学生,许多原来就是流亡青年,胸怀国破家亡之痛,辗转流离追求进入大学的机会,因此在学习期间很自然地就到社会上寻求各种兼职工作,以自己的劳动补足自己的求学费用,这些经历也促成了这一代青年的成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联大校史转入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摘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联大三校学生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南联大学生分为北大、清华、南开以及联大四种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科生中,联大学籍学生占压倒性多数,南开最少;研究生中,清华比南开多8人,南开比北大多5人,联大未招收研究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下列数据作者沈克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现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1937年11月1日至1946年5月4日在西南联大就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8000余人,毕业380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732人,研究生毕业75人。毕业生中有的具有三校学籍,毕业时拿三校的文凭,有的是在西南联大入学的,拿西南联大文凭,各种学籍的统计数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 籍 北大 清华 南开 联大 合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科生 369 728 195 2440 37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研究生 19 32 24 / 75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时,自愿登记转往三校继续学习的1665人,其中北大666人,清华936人,南开63人(南开此时由私立改为国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联大学习过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有2人(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故院士总数为9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联大学生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有:

tujian.org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2人:杨振宁、李政道(物理系)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黄昆(物理系)(编者注:此处应为2人。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南开大学学籍毕业生刘东生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本文完稿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人:屠守锷(航空系)、郭永怀(物理系研究生)、陈芳允(物理系)、王希季(机械系)、朱光亚(物理系)、邓稼先(物理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上只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部分突出人才,在文、史、哲和社会科学方面也出现一大批突出人才,还有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人才济济,洵非虚语。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经过半个多世纪之后,西南联大依然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传统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周发勤曾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西南联大的精髓所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办学历时9年,西南联大成绩卓著,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曾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可以说是大师云集,在校的教授、副教授大多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他们不仅知识结构新、知识面广,而且许多人学贯中西、文理融通,有的教授还兼通两三门学科,几乎所有教授都是科学、文化、学术素养很高的专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联大师生生活十分困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彭桓武院士回忆,当时周培源教授家住昆明西山龙王庙,离联大20余里,他骑马来上课,下马后先牵马溜汗,再进教室上课,从不迟到一分钟。他讲力学课自编讲义,经常自刻蜡纸,每次亲自将油印讲义带来发给学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西南联大,当钱钟书刚刚学成归来时,当时的文学院长冯友兰和教授吴宓都力邀他回清华执教,对他的才能,陈寅恪也认为钱钟书“人才难得”。这种前辈学人宽广的学术胸怀,对后辈学人的成长极为有利。西南联大时期,这种前辈学人对后辈学人的鼓励和帮助,也构成西南联大学术传统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教授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他们的学风和敬业精神对学生更有深远的影响。王竹溪教授讲热学时有他自己的系统,图书馆中的参考书有多种,王先生在黑板上每一节标题后注上各种参考书上相应的页数,以便学生查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吴大猷教授讲授近代物理时也是自成系统,没有一本固定的教材,不同部分参考不同的书,不少是名家所著,图书馆中都有,任凭借阅。由于日机轰炸,吴大猷教授家住离校10里的岗头村一平房中。夫人患严重肺病,卧床不起。吴先生按时来校上课,在家坚持科研。他写成专著《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光谱》,同时进行理论物理研究,还在紧靠住房的房间内装成一台大型摄谱仪。这台大型摄谱仪原来有一个很重很大的铁质底盘,因无法搬运只能将光学元件携来昆明。吴先生就用这些元件和砖墩、木架装成摄谱仪,做了一项科研工作,写成文章送国外发表。吴先生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才做成,当然不能做意义很大的工作,但做总比不做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设在昆华农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西南联大有一批我国在许多学科方面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学术造诣很深,知识面很广,还有一批刚学成归国的青年教授,他们在国外师从一流大师,在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因而西南联大的课程教学是一流的。杨振宁曾评价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 tujian.org

  “学术传统的延续,首先要靠相对稳定的教授群体的形成。当时西南联大学术传统之所以能够结出丰硕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教授群体从年龄结构上呈完整的三代共存现象。”周发勤认为,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恰好是由上世纪30年代前完成中西两种教育的三代知识分子共同组成的。这三代学人的共同特点是在抗战前基本上都完成了学者的准备阶段,开始迎来自己学术上的丰收期,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如钱钟书、费孝通等人已经留学归来。这三代学人的年龄结构恰好是50岁、40岁、30岁。这个年龄结构是学术繁荣的最佳梯队结构,它可以使三代学人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形成互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周发勤认为,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有丰富的内涵,从教授的自由流动到教授治校,从合理抗议政府到支持学生运动,从视学术自由为生命到为自由而关心政治,这些今日看来很抽象的东西,在当年的西南联大都有实实在在的体现,有大量生动的事例构成了鲜活的学术传统。因此,在西南联大,尽管生活艰难,还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在精神上,当时的大学教授是自由舒展的,这也是西南联大优良学术传统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吴大猷与沈克琦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满江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罗庸教授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雠寇复神京,还燕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冯友兰教授作 tujian.org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tujian.org

  冯友兰教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千秋耻,终已雪。见雠寇,如烟灭。大统一,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神京复,还燕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相关链接
    ·[活动]五一假期阮次山杭州上海签售
    ·5月3日下午1王立群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新书
    ·至上励合人气激增 清新写真即将上市
    ·"网络游艺 人机对话" —《顾群业
    ·新书:《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
    ·在别处生活,看一场角度爱情
    ·《约翰·拉贝画传》:他改变了无数人的历史
    ·李承鹏跨界不说球反成文学偶像
    ·易中天马瑞芳"对掐":我就是个出
    ·郝明义:现在只是数字化阅读“新石器时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