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职校和大学需要建“立交桥” |
2009-04-30 |
|
就业压力倒逼面前,代表重新审视职业教育
职校和大学需建“立交桥”
本报特派记者 沈轶伦 王海燕 谈燕
访谈嘉宾:
吴启迪(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张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
张兆安(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任)
李斌(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
目前我国有本科院校609所,在校生达1500万,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却仅860万。就业压力倒逼面前,众代表开始重新审视长期被忽视的职业教育,为这条“腿”的发展搭脉会诊。
需要小白领,也需要一线蓝领
记者:在精英教育的思想支配下,职校成了普通高校的“收底校”,上职业学校成为了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的无奈选择。
张人:目前职教的办学条件都比较差,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明显低于普教。而事实上,职教的投入应该高于普教。德国、法国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他们在职教方面的投入是普教的3倍。职业教育应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李斌: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孩子的数理化,奉行的是文凭至上主义,但也应该给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的孩子成才的机会,让他们优先考虑上高职。我们应转变观念,倡导“能力第一,学历第二”的人才评价标准,倡导一技之长、劳动光荣的观念。毕竟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做办公室管理的小白领,也需要来自一线踏实能干的蓝领。青年人念高职,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领域中取得创新突破,不仅有益于推进行业发展,还有利于提升自身能力。
均衡职教普教政府投入
记者: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和产业导向、企业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也需要政府予以引导。
张兆安:要均衡职教和普教的政府投入,合理划分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职责,政府首先保证教育投入的足额投入,确保职教投入的份额逐步上升。要兼顾主要产业和一般产业专业设置的合理比例。加大对重点职教机构的投入,推进职教品牌院校建设。政府投入的增量资金重点用于长线、冷门、低收益、高投入职教机构的“补缺”。开放一般职教专业、短期培训的民间投入。
打通职校毕业生发展通道
记者:在瑞士,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只有15%的学生进入高中并继续进入大学,其他85%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德国75%以上的初中生直接进入企业培训机构,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
吴启迪:在当前的形势下需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结构的设置需要和学生未来的就业结合考虑,强化职业教育势在必行。现在在职业教育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加以完善。现在由于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多,且是生手不能独立胜任工作,因此许多企业对接受职校生实习态度不积极。在有些国家,对于企业要承担培养职校生的责任是有法律规定的。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另外,也应该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改,落实企业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
李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可以建立一座“立交桥”,大学生研究生可以参加职校培训,职校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深造专升本、考研究生。在上海电气集团,有“3+3+3”计划,鼓励在一线工作满3年的工人在上海电机学院读三年书获得专科文凭,再从中挑选优秀者予以三年培养念出本科文凭,这支队伍如今已经成为集团中探索技术创新、研究新项目的业务骨干。(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职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实现招生860万人的目标;二是要更加重视质量,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坚决完成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两大战略任务。[详细]
周济:加快中职建设步伐 探索区域合作办学体制
教育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