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国湘委员:高职院校应成为创业教育突破口 |
2009-04-30 |
|
【作者简介】
马国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但它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须予以高度关注。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不到2%。
●高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先天条件。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的宏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个颇具紧迫性和时代感的命题。
应该看到,职业教育在本质上不单是“找饭碗教育”,还是“造饭碗教育”,其明显的区域和行业特色可以为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我认为应把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强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8年开始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业教育,并提出创业教育是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2200余门创业课程,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普遍在职业教育领域开设了创业课程等。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但它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须予以高度关注。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不到2%。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创业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管理者视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就业的补充策略,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之边缘化。极少数重视创业教育的学校则多是自发开展,关注的也多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
二是尚未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缺乏保障机制。一些高校以“创业大赛”等活动代替系统的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未能有机联系,且形式单一,尚未形成相应的课程、教材和评估体系,教学计划和时间缺乏保障机制。
三是对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训亟待加强。无论从理论高度阐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还是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都离不开深入的研究和师资培训。
创业教育普遍缺失,与创业形势极不相适应。据调查,原本预计容纳400家企业的中国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在成都运转5年来,如今只有7家企业在艰难中生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全国已有1200余所学校,在校生规模近千万。高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为开展创业教育并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先天条件。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影响最直接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应把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观念、创业技能的培养,然后逐步向两头延伸,及时总结经验再推广普及。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设。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创业教育指导纲要”,并针对高校制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意见”等具体政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建议教育部设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联系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界人士和高校的基础上,承担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和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
三是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规范创业课程和教学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和体系,建议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公共类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从而减少创业的盲目性,促进科学创业。
四是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监测手段。针对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质量问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案和监测平台,定期发布“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监测报告”。
此外,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可设立部分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从而实现“一人创业多人就业,多人创业就业不难”的良好局面。(马国湘)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16日第2版
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职业教育如何又好又快发展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各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承担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详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