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开放的战略全局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现实需求出发,作出了创立华能、引进外资办电的重大决策。23年后,华能已从当年一个不到50人、资本金1亿美元的公司成长为今天拥有8000多万千瓦装机容量、资产达到4600多亿元的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发电集团。华能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下发展壮大,其历程反映了我国电力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发展道路,说明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电力工业科学发展,才能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华能跨越式发展闯出一条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路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并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目标,我国改革开放由此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就在全国掀起实现小康目标的建设热潮过程中,人们强烈感到电力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而集中统一的中央计划管理体制是直接造成电力严重短缺局面的根本原因。1985年,国务院批转《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决定打破独家办电的局面,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筹资办电。当年5月,国务院正式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联合电力工业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华润集团公司,发起成立“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随着这个首家以“华能”字头命名的公司成立,我国利用外资办电的“窗口”从此打开。 华能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自主开发模式带来强烈的风险意识,使华能在当时创出利用外资成本最低、引进设备质量最优以及联合地方集资办电最早、项目建设速度最快等多项新纪录。 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后,又有华能精煤公司、华能原材料公司、华能金融公司等冠有“中国华能”字头的专业公司相继诞生。在“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的政府机构改革大背景下,1989年3月,华能集团正式组建,原挂靠在国家计委的“华能”各公司以及原水电部归口管理的多家公司一并划入华能集团旗下。至此,华能完成了国有企业从政府行政机关附属向独立的市场主体、法人主体的转变,成为我国首家独立发电企业集团。 新组建的华能集团迅速成长为我国电力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并且带动了国内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1993年国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始对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资本金制度。为筹措发展资金,华能集团决策层解放思想,决定将到国际资本市场间接融资发展为直接融资。1994年,华能集团公司和华能国际开发公司分别选择一部分优良电力资产,联合国内其他投资者,先后发起设立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国际”),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大连,开创了国内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河。1997年,华能国际又在海外成功发行了我国电力企业第一只公司可转换债券。1998年初,华能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2001年11月,华能国际在上海成功上市。股份制改造不仅解决了华能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以及集资办电初期存在的投贷不清等问题,而且促使华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大提高了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针对当时国有大公司普遍存在的多种经营发展过热、非主业投资造成不同程度损失的现象,在国务院的部署下,1999年底华能进行了以“整合内部资源、突出电力主业”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内部重组。重组后华能集团下辖子公司由10家减为4家。此后华能以电力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逐步建立了以母子公司结构为主、总分公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了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架构。 华能按照中央领导“建设高效精干的新型经济组织”的要求,采用全新的机制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电厂,成为国内一流电厂的标杆,并带动了整个电力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华能率先在内部实行“生产经营目标责任制”,扩大下属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成为当时不少电力企业效仿的模式。 体制机制的不断变革给华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使华能做到了“项目高起点、建设高速度、管理高水平、经营高效益”。截至2002年底,华能集团装机容量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拥有全资、控股电厂51家,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销售收入、利润、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国内发电企业集团中均名列第一。 华能的实践成就充分说明,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是成功的,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华能创新之路的宝贵经验 华能改革发展的23年,是高举创新旗帜冲破旧观念和旧体制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23年,是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生产力的23年。23年的不平凡历程,为华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首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23年来,华能员工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没有模式可遵循的情况下,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创造出众多国内“第一”,表现出可贵的首创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在体制方面,华能第一个利用外资办电、联合地方、集资办电,第一个采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电力开发模式,第一个进行股份制改造,开展大规模资本运作。在技术方面,华能第一个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及技术,第一个建设、运营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和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第一个引进国外先进液态排渣技术和排烟脱硫装置等大连技术,第一个建成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在管理方面,华能大连电厂第一个获得我国“一流火力发电厂”的称号,华能国际电力股份公司第一个获得“中国一流的电力公司”的称号,华能集团第一个通过国际竞标在发达国家收购、运营、管理电厂。 华能发展历程中的每一项创新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通过解放思想,大家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完全能够搞好,也必须搞好。 华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国有企业可以建设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在厂网分开改革后,华能虽处于竞争性、经营性的发电领域,但仍带有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的性质,属于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华能既认清了自身作为国有企业的定位,又不断增强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保持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和竞争力。 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牢牢把握四个“始终不渝”:第一,要始终不渝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善于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企业、管理企业。第二,要始终不渝地积极支持改革,不能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绊脚石,而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第三,要始终不渝地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将诚实守信经营、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为投资者带来长期良好回报作为国企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同时在推动节能大连、自主创新、安全生产、维护职工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央企的表率作用。第四,要始终不渝地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绝不能因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经营机制方面的任何变化而削弱或淡化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切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多年来华能员工保持着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抢抓机遇不松劲,遇到困难不退缩,在一个又一个风险和挑战面前,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有了今天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局面。 当前,我们面临异常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电企业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全行业亏损。在这种挑战空前的形势下,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再创辉煌。 必胜的信心带给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打下的坚实的思想、物质和体制基础,来自于华能员工在市场经济大连下锻炼出来的拼搏能力和丰富经验,来自于过去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来自于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给电力工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来自于华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克服困难的智慧。华能的实践说明,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我们将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发现并抓住机遇,创造性地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当前特别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做大与做强、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扭亏增盈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努力将当前的风险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机遇,保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