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图文聚焦 > 科学发展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上海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特殊精神应对特殊困难
1970-01-01
  上海正面临30年来也许是最为严峻的困难时期。“攻坚克难”,数月来在这座城市被领导和媒体反复强调。   刚刚走出社保案的阴影,上海就不得不绞尽脑汁迎接经济转型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大考”——上半年,该市经济增速首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近在眼前,考验“离世界最近的中国地区之一”的上海。   根据上海决策层的分析判断,从现在起到明年上半年,经济寒潮将向上海扑来,“情况非常严峻”。   岁末严冬,上海寒意袭人,但触动记者的,是这片土地上跃动的生机——洋山深水港北港区主体工程启用,国际物流集成商在浦东机场开“流”,上海世博会园区“第一建筑”中国馆封顶、“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开工……而印象更深的,是发自干部和百姓内心那一份实实在在的自信:浦东新区宣布,将在年初确定的2008年经济增长11%的预期目标之上自我加压,上调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目标;上海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保增长、保民生,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发展势头!   “特殊时期面对特殊困难,要用特殊精神作出特殊努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面对干部群众语重心长。这“特殊精神”与“特殊努力”,正是敢于率先、敢担风险的责任意识;是勇于较真、迎难而上的务实作风,更是上海各级领导干部与1900万上海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共同心愿。   务实的上海人,在危机中冷静地寻找着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   ——为国分忧,实实在在担责任   疾风知劲草。上海,敢于迎难而上。   上海改革的排头兵浦东,自我加压经济增速,其经济总量占上海的1/4,经济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给上海经济增长带来0.25个百分点的正效应。浦东展翅,是上海经济“逆风飞扬”的一个征兆。   外向型特征明显的浦东新区,其实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作为浦东经济增长引擎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外贸进出口等行业,均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浦东真能独善其身?经过调研和推出一系列应对举措之后,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敢拍胸脯:“特定的地位,要求浦东必须有所作为!”   浦东之于上海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正是上海之于中国的“缩小版”。浦东人敢在上海担责任,上海人更敢在中国担责任。   上海的领导同志表示: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长三角的上海,中国的上海,国际化中的上海。上海的战略决策,就必须跳出上海来看上海,站在大局,思考上海的定位与举动。上海更应成为中央大政方针的坚决执行者、成功示范者和实践创新者。   中央每推一项重大政策举措,“不折不扣”、“不讲条件”的字语与表述,常常见诸上海决策层的报告、文件以及媒体;“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来确保中央任务的落实”,立即成为坚定的目标。   这样强烈而自觉的责任意识,在抗震救灾和稳定经济中相继彰显出来。上海不计代价、不讲条件、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第一时间驰援震区,捧出“上海情谊”;上海第一个响应国务院削减机关公用经费号召,减幅加倍,突出“上海力度”;房地产市场急需维稳,财政部等六部委推出“房产新政组合拳”当晚,立即跟进“14条”作出具体呼应,冲出“上海速度”;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扩大内需的10条举措之时,上海立即出手,推出八大举措的“上海反应”;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上海迅即出台一系列有助于融资的举措,为国家相关改革探路、分忧……   不久前,面对来沪考察的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上海郑重承诺:支援四川灾区重建的目标不变、力度不减。   措施雷厉风行,但并非草率之举。浦东为何能上调主要经济指标?因为他们见势早,二季度甫一发现苗头不对,投资促进工作会议立即召开,推出吸引金融、科技等高端人才来浦东落户的5条政策,对策显效,情势趋好;响应中央扩大内需之部署,政府两年内安排1600亿元投入发展建设,但500多个产业项目中,瞄准的是上海正在和希望打造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科技创新领域项目建设的重点推进。谋早一步,看远一程,才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意识”。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只争朝夕,雷厉风行——这些以往很少与上海人性格挂上钩的词语,现在,则与上海人精细严谨的天性,紧密地对接了。   国有忧急,具有光荣传统的上海争挑重担。   不仅要“干净”,更要“干事”   ——突破瓶颈,实实在在促发展   为确保新近推出政策的“落地生效”,上海市委领导与全市19位区县领导一一座谈,“哪里有瓶颈,就集中力量突破;哪个环节打不通,就集中力量攻克”。   按照中央部署,上海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四个中心”,并要在全国力争“四个率先”: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注定上海的发展模式进入转型的一个关键阶段。   横亘在上海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想不想“率先”、敢不敢“率先”、能不能“率先”?想,是一种目标追求;敢,是一种改革勇气;能,是一种执政能力。社保案之后,上海一些干部怕当“出头鸟”,以为只“干净”不“干事”就不犯错误。上海的领导几次三番强调:不“干净”固然要犯错误,而不“干事”,同样也是错误。不“干事”,就会辜负人民的重托,就会亵渎党赋予的责任,就会丧失机遇。   “上海应有‘率先发展’的志气”,“上海的干部不仅要保持‘干净’,更重要的是要‘干事’”,“突破瓶颈需要改革激情”,“上海不能‘小富即安’”——类似的重锤敲打,在大会小会,在上海媒体,一遍遍响起,恳切而坚决。   不背过去成绩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地域观念限制——要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学发展,上海需要一股创新的胆略和思路。   2008年初,上海市委提出17个调研课题,市政府也梳理出22项主要工作,事关全市重大发展战略,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的动力、金融中心的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重大课题。这些课题,有的已经变成实施细则,如浦东启动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全市取消1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的正列入市委考虑中,如关于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等;而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又在紧急的调研应对之中。   以率先发展的志气与勇气,来审视上海的现状,问题就一个个浮出水面,努力方向也更加清晰:金融业如何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航运服务业怎样打开新局面?上海的政府行政管理能不能做到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能否“达标”?   而今,石油化工基地、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启动;超级计算机中心三期等一批科技创新领域的项目加快推进;一些加快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正在加速推进;更多改革创新之举破茧而出……   从现代服务业到先进制造业;从市级的战略部署到区县的呼应联动,突破的勇气可圈可点,突破的脉络清晰可辨。   吃得苦受得累,亲近老百姓   ——求真务实,实实在在振作风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在都江堰百姓的眼里,“上海来的对口支援干部们”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抛家舍业不说,这群上海人白天跑工地,晚上开会,只争朝夕,常常深夜都在挑灯研究问题,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是另类“夜总会”——夜里总在开会。   而在前来参加上海第二十次市长国际咨询会议的美国通用汽车总裁代表雷克雷力眼中,他看到的是与以前印象不相符的上海干部形象:“讲问题很诚恳,做事情很踏实”,“这种政府状态,将有效地帮助城市进一步解决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上海市民也发现,现在去各级窗口部门办事容易多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明显减少。   干部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营造一个想干事、干成事的环境,需要一种更宽容、求真务实的干事氛围。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轻车简从,深入调研”的风格,让该市各级领导干部耳目一新。   许多区县干部都有过类似遭遇:俞书记只带着秘书和司机,一车三人突然“袭击”,区领导因来不及准备被书记一时“问倒”;为了不给对口支援地区都江堰市添麻烦,俞书记一行五人不事声张地去灾区了解重建急需的项目,在指挥部找到都江堰相关领导时,对方才认出来访者竟是大领导……   现在,提问式调研之风,成为各级领导的执政风格。敢说话、说真话、不怕说错话的舆论氛围逐渐浓郁。无论是年初的两会,还是常委扩大会、征求意见会,人们发现,畅所欲言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敢于讲问题、讲透问题的风气正在形成。作风转变,可以带动一群人。制度约束,方能确保务实清廉的政风。   为了使领导干部有更多时间用于基层调研,上海市政府清理“文(件)、会(议)、(简)报”同时要求,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的领导干部,每周四为“基层调研日”,要求“不预告、不踩点、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2007年,上海市政府领导每周直接调研的时间,平均为2.5小时。   为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上海取消了1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在全国率先启动新一轮机构调整。   上海的干部们,正以务实的态度,将“精明”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高明”。   越是困难,越要关注民生   ——问计于民,实实在在谋民利   12月,上海市民不断听到与自己利益直接有关的好消息:养老金的提高与城乡低保政策的调整,即将酝酿出台;廉租房的享受条件放宽;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面积再次扩大;鼓励和扶持创业3年行动计划已经启动……   在上海新近出台一系列举措中,关注民生,成为一个重点。发展的落脚点是为了民生。而支撑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是人民群众。   上海的领导一直强调:越是困难时候,越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从而提振士气;越是困难的时候,矛盾可能会越多,越需要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在杨浦区,全区近300名处级以上干部要带领千名机关干部定点联系全区296个居委会,干部们每年下社区不得少于12次;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社区,与群众交朋友,听取群众呼声,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反馈、尽快解决。这是他们的“一线工作法”。   在南汇区,机关有一句办事准则:“今天的事今天办、能做的事马上办、困难的事想法办、额外的事热情办”。南汇区还把机关作风建设的监督权、评议权、鉴定权交给群众,让群众直接“评头论足”。   11月6日,上海网民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与网友交流科学发展,20多万网友通过网络在线互动交流,提出问题和建议7964条。15位参与现场交流的网友“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养狗扰民到金融危机,俞正声一一认真解答。通过书记在网上问计于民,让上海市民更真切感受到:上海的发展是每一个人的事,而不是哪几位领导、哪一级干部的事。   上海的主要领导频频走基层,下郊县,赴企业,进社区,与各行各业座谈,与普通百姓交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上海各单位邀请的全程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群众就有好几千人。   这样的交流,换来的是民气和民心。市长韩正请来10多位“的哥”和公交大巴的一线司售人员,听他们发牢骚、说困难、提建议,并且当场对普遍反映的“黑车”、“克隆车”非法运营、收入较低等情况,作出整改的承诺,出租车司机们也当场表态:有了政府的关心与决心,哪怕一些困难暂时解决不了,他们也有信心,为这座城市营造“亮丽的风景线”。   上海市领导在各种场合日益强调“情感”的交流。“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还需要更深的情谊”,更深的情谊,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有感情的交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热爱家庭、热爱社会。而最能体现这种“群众观”的,是上海主要领导对信访干部提出的那句要求:群众的“哭声、骂声、闹声、埋怨声”,要“声声入耳”;政府部门的“关心、真心、贴心、责任心”,要做到“心心相印”。   眼下的上海,还有许多新困难要克服。而民心可用,将成为上海实现率先发展的最大底气。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相关链接
    ·美国科学家首创将思想植入猴脑 “盗梦空间
    ·我国应真正藏富于民 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要想从此过 留下“买路钱”
    ·专家建议提升江豚为一级保护动物避免其灭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广东江苏迈入财政总收入“万亿俱乐部”
    ·地方十二五规划GDP仍高烧 多省提出总量5年
    ·中资海外并购风险来袭 未来或损失3000亿
    ·什么样的城市最幸福
    ·林业局称“引渤入疆”非政府行为 只是民间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