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科学发展的春风里:中国石油吉林石化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
2009-08-03 |
|
|
吉化乙烯厂的乙烯装置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雄伟。
纪 华摄
有着55年辉煌历史的吉林石化,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
经过几代人的顽强拼搏,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总体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企业,从昔日的“三大化”,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大型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企业。
尽管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带进了严寒,但是,吉林石化抢抓机遇、勇迎挑战,“管理年”里春色满园,生机勃发。
2009年1至6月份,在市场疲软、价格起伏不定等情况下,吉林石化累计加工原油352.84万吨,生产乙烯40.03万吨,实现利税32.85亿元,都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结构调整:春雷响过春潮生
吉林石化公司产品结构的第一次大调整始于2000年。当时吉化刚刚上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由于资产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公司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为走出困境,吉林石化做出了淘汰落后生产装置,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的历史性选择。
公司当年一次性淘汰报废69套技术落后、能耗高的煤化工装置,占到了当时公司生产装置总数的40%。2002年后,又相继淘汰关停了化肥厂老合成氨、电石厂老有机硅等29套落后装置。
曾经让吉林石化人骄傲的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境地,生产组织举步维艰,产品市场尽失。
调整结构,迫在眉睫。因此,新30万吨合成氨装置于2000年破土动工后,老装置在2001年被淘汰出局。2003年,以渣油作原料,采用石油化工生产路线,应用多项国际先进技术的新30万吨合成氨装置建成投产。
吉林石化的新合成氨装置与国内的其它合成氨装置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下游没有与之配套的尿素装置,停止了处于亏损状态的化肥生产。新装置产出的液氨开辟了两条加工路线:一是供给浓硝酸装置作原料;二是供给丙烯腈装置作原料,并有效延伸产业链,相继建成了中国石油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和ABS生产基地,最近又建设了国内第一个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其中,丙烯腈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吉林地区腈纶产业的发展。2003年9月,吉林石化公司再次对这套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有效利用氢气、合成气这两种中间产品,为本厂的丁辛醇、巴斯夫新戊二醇等多套装置提供原料,建成了中国石油最大的年产24万吨丁辛醇装置。产品结构的成功调整,在国内率先开辟出了一条用高附加值有机产品替代氮肥的生产路线。可以说是吉林石化公司结构调整的缩影。
淘汰落后装置带来的是发展空间,结构调整提升的是发展质量。
2001年至今,吉林石化公司共淘汰关停落后装置近百套,公司的主体装置由上划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之初的155套,变成现在的60套,产品品种由1150种,变成现在的115种,大做减法,却减出了资产质量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大幅增强,百元资产创收由49.3元增加到117.8元,销售收入翻了两番。目前,吉林石化主体生产装置60套,有16套装置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名,其中乙丙橡胶、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等9套装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一个核心业务突出、主导产品集约、竞争优势明显、发展能力充足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正在形成。
自主创新:化蛹为蝶舞春风
生产技术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给在自主创新之路上追寻的吉林石化公司吹来强劲的春风。
吉林石化公司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过自主创新的航线。50多年来,公司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特别是2009年6月14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于吉林石化公司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国外一直对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和技术装备实施全面封锁。为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几代吉林石化科研人员进行了40多年的不懈追求和技术攻关。
1975年,国家下达研制高性能碳纤维的任务。项目起步极为艰难,一无技术,二无装备。但公司科研小组凭借顽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科学的方法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经过数万次的数据演算,上千次的研制试验,终于按时试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得到了国家5个部委的通报嘉奖。2002年以来,他们又经过4次技术攻关,圆满完成了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制。2008年3月,百吨级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立项后,仅用1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2009年5月,装置建成投产,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的产业化。
循着吉林石化科技创新的脚步,我们可以发现它科技创新的奥秘: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了项目经理制、课题负责制,完善了项目研发的激励机制,实行了项目成果产业化重奖机制。
仅2002年到2008年,吉林石化就有104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验收,32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申报专利203项,66项获得授权。其中,碳纤维产品在国家重点项目中得到应用,14万吨/年丁二烯、14万吨/年丁苯橡胶等自主研发技术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2008年,他们又完成了20万吨/年丁苯橡胶、6万吨/年异丁烯、5万吨/年聚异丁烯工艺包编制工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走在了国内同行业前列。
安全环保:天蓝水碧添新韵
“环保优先、安全第一、质量至上、以人为本”。在吉林石化公司的每一个生产区域,企业文化宣传牌上的这16个大字都格外醒目。安全才能和谐安宁,安全才能科学发展,已深入公司每个员工的心。
20多年了,每年的1月5日,都是吉林石化公司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的日子。会上,吉林石化公司不仅要对上一年度创成“无事故工厂”、“安全标准化车间”、“安全标准化班组”、“安全环保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更重要的是公司总经理与基层单位签订新一年度《安全生产承包合同书》,将责任逐级分解到每一名员工。
有责任才能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激发动力。吉林石化公司把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作为保障安全生产的一项有效措施。让每名员工都清楚自己在工作中所担负的安全责任,并着力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严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重奖安全生产有功人员,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仅2008年他们就对27名事故责任人给予了行政撤职、降级、记过、警告等处分。对全年98起避免事故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奖励,对25个装置短停检修、处理突发险情的有功人员进行了嘉奖。
2008年初,吉林石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三违、保安全”主题活动,干部员工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均得到显著提升。公司各单位通过深入排查,积极整治,快速推进隐患治理项目实施进程,基本实现了“三年内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目标。吉林石化还把自己和别人发生的事故、事件当作资源,积极挖掘事故、事件资源价值,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查找原因,制定措施,不断提高自己。
“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这句话在吉林石化公司已经从口号变成了理念,变成了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吉林石化公司办公大楼所在的龙潭大桥开始沿江而下,一路西行至松花江与牤牛河的交汇处,在18公里左右的距离中,分布着吉林石化公司的5个清净下水排放口和1个工业污水排放口。吉林石化公司环境监测站的环保监测人员每天都要到这些排放口取样分析,监测出水水质。这5个清净下水排放口的出水各项水质指标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为了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狠抓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以来,已在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上投入9.6亿元,完成并投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44个。“三级污染防控”体系为国内首创,形成了遍布百平方公里化工区的防控网络。
“共和国‘长子’必须在安全、节能、环保上做出样子。”吉林石化总经理王光军掷地有声的话代表了全体员工共同心声。员工们自豪地说,每当秋冬季节,在公司附近的松花江面上,大群大群的野鸭迎风飞舞。群山、碧水、野鸭、塔林和谐共处,形成独有的北国江城迷人风景。
精细管理:明年春色倍还人
把吉林石化50多年的管理汇总在一起,每抽出一个管理样本来研究和品味,都有精细管理的思想渗透其中,都能折射出吉林石化人“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在吉林石化听到最多的,是公司2009年的关键词“管理年”和他们的管理方略“三低一高”:采购价格低、消耗定额低、费用开销低、销售价格高。这四个措施,看似在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最基本的管理常识,但它在吉林石化却做到了与众不同。
吉林石化对60套生产装置,逐个产品开展对标分析工作。各生产厂对照国际先进、国内先进、中油先进、历史最好、设计水平这“五大标准”,查找瓶颈问题,实施定额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有效降低了生产消耗。在2008年523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有596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70万吨/年乙烯装置是吉林石化最有代表性的生产装置。作为用能大户,经过努力,乙烯厂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乙烯裂解原料消耗、加工损失率和综合能耗三大重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6月份,乙烯厂累计节能1.65万吨标煤,节水13.8万吨,同比实现节能降耗1.97亿元。
当各企业都在抓技术对标的时候,吉林石化已经在做管理对标这项工作了。2009年,吉林石化将全年重点工作分解细化为173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副总师以上领导的工作责任;建立和实施了“三低一高”日例会制度、“管理挖潜”周专题例会制度、班子成员下基层参加“月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组织实施了生产优化、质量攻关、降采增效、降本压费等5个方面、24项对标攻关项目,有效提高了经济技术水平。今年1—6月份,挖潜增效4亿元。公司职能部门对20项可控费用实施预算控制,1—6月份,可控费用比预算下降22%;物资采购部门推行“管办分开”机制,建立了价格对标体系,采取灵活采购方式,80多个品种采购低于市场平均价格;产品销售部门,以有影响力的同行业企业进行销售对标,采取灵活的定价策略,上半年微幅推价139批次,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寒流还没有完全退却的季节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里无限的春光,正所谓:春雷响过春潮生,化蛹为蝶舞春风,天蓝水碧添新韵,明年春色倍还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