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倪光辉、贺林平)如何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为当地经济服务?怎样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中山大学、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最重要的实践载体,组织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为地方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山大学最近制订了《中山大学学生就业工作规程(暂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去年以来,中山大学共举办各类毕业生招聘会6场、中小型企业宣讲会近200场。同时选择200多个长期合作的伙伴单位建立实习基地,每个二级院系都成立一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现已建立见习基地85个,提供见习岗位2000多个,此外还实施“百千万”学生就业互助计划。目前,中山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与去年持平。 中山大学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建了集职业测评、职业导航、精品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资讯与咨询、就业追踪为一体的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 湖南大学2009年共有毕业生7600余人。学校通过对全国80多个城市进行就业实地考察和调研,建成就业基地600余家,六成毕业生通过基地举办的招聘会或订单式培养计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去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及南京、宁波等地人事部门签订人才合作协议。2008年年底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这些单位为学校带来了近百家企业、上千个岗位。 前不久,湖南大学许多优秀校友收到了来自母校的“英雄帖”,欢迎他们回母校“招兵买马”。校友们拿出1500多个岗位,送到学弟学妹们的手中。截至6月10日,学生就业率达到83.8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个百分点。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西南财经大学迎难而上,创造性开展工作:构建用人单位、人才交流中心、校友“三位一体”的就业渠道,通过学生就业创业社团构建就业自我服务机制;依托学生实验超市、学生广告实验公司、西财易购电子商务平台等,打造全真“校园实践”平台;开展“‘心晴故事会’毕业生团体活动”等系列交流活动,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尽管金融危机对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直接冲击,今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 同时,西南财经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实施“智库工程”,积极构建服务社会创新团队,为四川、重庆、广东等地的党政部门、银行保险机构及其他企业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共举办金融、保险、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培训21期,讲座65场,受益人数超过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