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核心期刊”评选有没有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认同?
张泽青(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以下简称张):首先,我申明一点,评选“核心期刊”不是政府行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评选与政府无关。
现在很多机构都在评“核心期刊”,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比如在校的大学生有多少人能达到发研究论文的水平,但现在很多学校不但要求他们写论文,而且还要他们发表,甚至要发表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不发就不能获得学位,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有很多制定人才评价政策的干部连“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就开始折腾了,认为只有在“核心期刊”发了论文,才能算有水平。我觉得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应该拎着那些不知道“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儿、却将此设为考核门槛的领导干部的耳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核心期刊”的真正含义。
中国青年报:如何看待版面费问题?
张:不仅是学校,现在社会上各个部门、机构、行业,都要求发论文,用发论文的数量作为评职称甚至毕业的标准,最严重的是教育和医疗卫生部门。正因为有这么大的需求,学术期刊才有可能借助这个机会收版面费。
我们所作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如果要满足现有发表论文的需求,还要在原有的6000多种期刊基础上再创办3.5万种学术刊物。在如此大的需求之下,期刊能不趁机加厚页码大赚钱财吗?
有一些比较严肃的学术期刊也在收版面费,但同时也会对论文的质量严格把关,它们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是为了生存发展。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存在20多年了,有个别部门还曾发文对这种做法给予肯定。
但市场上有无良的商人,期刊界也有无良的出版单位。一些期刊见有利可图就不管质量高低,大量刊载,这对管理部门来讲是很无奈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迎合了社会公众的需求,根源还是在需求。
中国青年报:如何看待这种需求?
张:被逼着年年发论文,不仅对学生不合理,对医院、机关单位的人也是切肤之痛。袁隆平发过几篇论文?但没人否认他是中国最顶级的农业专家,如果按照现在有关部门的要求,袁隆平哪还有时间去种植水稻做试验?
现在不合理的政策严重影响了一大群人进行正常的科学与学术研究,也导致了学术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也是这种不合理要求结下的恶果,更严重的是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一代人的职业道德。目前我们国家是学术论文大国,数量多,但真正有水平的少,属于质量弱国,这种情况怎么能谈得上让中国出版走出去?
中国青年报:如何净化学术期刊?
张:对于学术期刊的净化,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所能做的就是打击没有刊号的非法期刊,前段时间有学者呼吁:三分之二的出版社和大学办的学术期刊都可以砍掉,因为发的都是“学术垃圾”。我们也认同。但“学术垃圾”不能从我们管理部门这儿说出来,得找一大批专家来鉴定。而且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我们遵循来整治版面费。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应该有一套评价体系,对学术质量不高的期刊应该有退出机制,但这种评价体系操作起来很难。
但我们也应看到,如果硬性规定学术期刊不准收版面费,很多期刊都会面临生存困境。按现在的体制划分,学术期刊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其实很多已经企业化了。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今年3月25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文件规定:除明确为公益性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外,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9年年底前完成转制,所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10年底前完成转制。期刊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应规范自己的出版行为和经营行为,这样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所以,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综合治理,首先要解决导致发论文需求的根源,假如教育、医疗、科研部门都取消了对教师、学生、从业人员发论文的要求,谁还非得掏几千元去发论文?那些质量低劣的杂志如果没有稿源了,不用治理,它们就会退出市场。(实习生
田国磊 记者 叶铁桥)
“公关”与“反公关”:核心期刊评审背后的利益格局
敛财有道,一本核心期刊的变身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