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河北张家口
■来京时间:1992年
■职业:护士长
病床上躺着4位呻吟着的老人,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病床边帮老人翻身。“翻身是有技巧的,要眼疾手快。”见到闫丽霞时,她正在给新来的护工上培训指导课。别看闫丽霞个子不高,很瘦小,但力气却挺大。不一会儿就麻利地为4位老人翻好了身。
在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瘫痪或者癌症病人,每位病人每隔2小时就需要翻身一次,防止得褥疮。别看老人岁数大身体轻,可要翻一次身并不容易,稍微不甚,就容易弄伤胳臂腿脚,造成骨折,刚来的护工都必须由干了近17年的闫丽霞专门培训。
“一定要轻,但速度要快,越慢反而越让老人折腾。”闫丽霞边示范,边介绍。她叮嘱护工,手快,眼准,心细。接着,就是检查褥子。闫丽霞掀开一位老人的被子,褥子已经被全身瘫痪的老人尿湿了,散发出难闻的味道。利索的闫丽霞二话不说,帮老人扶起坐好,把褥子换掉。
“习惯就好,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说话利索的都没几个,这都是常事了。”换褥子对于闫丽霞来说算是简单的活了,给老人端便盆掏大便等更脏更累的都干过。
别看32岁出头的她一副老练的模样,其实,刚来时也被繁琐而难受的工作吓跑过。1992年,老家在河北张家口的闫丽霞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在朝阳门医院烧锅炉的哥哥帮一心想当护士的她在医院联系了护工工作。
当时一个护工要照顾五六间病房,带闫丽霞的师傅特意安排她照看一个病房。病房里是4位脑梗病人,2小时必须翻身一次,夜里闫丽霞也必须上好闹钟准时翻身,还要端屎端尿喂饭。
“那时才16岁不到,4个病人难受得不停地呻吟,我整晚都没法睡觉,第二天一早就背包回家了。心想,这哪是人干的活,怎么也不会回来。”回忆起当年的“逃跑”,闫丽霞不好意思地笑了。
可没过几天,从小就想当护士的她在哥哥的劝说下又回到了医院,这次安排的是一对一的照顾,她负责照顾一位半瘫的老人,叫王月波,70岁。
“老人只有一个女儿,工作太忙照顾不过来。他耳朵有点背,我当时口音也重,就靠手势交流。”闫丽霞回忆。后来闫丽霞基本依靠手势就能了解病人的需要,也是当时练出来的。
王大爷对新来的闫丽霞很和蔼,由于只是右侧身体不灵便,每天闫丽霞要喂水喂饭,帮忙翻身,尿壶便盆放在床边,老人都能自己解决,不折腾人。尽管交流不方便,但每天晒太阳他都和小闫聊天,有什么水果都记得给闫丽霞一份。慢慢地,闫丽霞的口音也改了,干活也利索了,开始学着照顾其他病人。
照顾了半年多,老人病情加重,才告别了闫丽霞返回家中。没多久,闫丽霞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她伤心地哭了。“到这里的病人很少有能自己出去的。那时就想着,多陪陪这些老人说说话,聊聊天,他们就能多开心一点,少点痛苦。”简单的话,却透着温情和爱心。
王大爷的去世,让闫丽霞打定主意留了下来。期间,她介绍了很多家乡的小伙伴来这里,绝大部分都是干了一个星期就走了,最长的没有超过1个月,只有她留了下来,从护工干到护士,再到护士长,整整17个年头。送走了不知多少位老人。
见惯了生离死别,人情冷暖,闫丽霞显得特别的淡定,平和,工作也越做越细,越来越好。“现在碰到什么事我都不慌,照顾好老人就是我最大的职责。”
本报记者 刘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