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秀山平凯镇创建“5 1”模式推进机构改革 |
2009-04-29
|
|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镇在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乡镇工作方式。该镇试行“5+1”运行机制近三年来,乡镇工作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活力增强,效率提高,服务到位,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平凯镇的主要做法是:打破机构设置、人员身份的界限,创建“5 1”工作模式,即设置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社事、安全稳定、机关党建5个工作组和1个考核督查组。对上、对外仍以乡镇工作机构进行衔接,对内实行工作组管理模式。各个工作组自成团队,独立开展工作。按照打破界限、整合人力、双向选择的原则,5个工作组组长由镇党委分别在镇班子成员中择优直接任命。副组长在镇领导和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经个人自荐、竞岗演讲、职工评议、组织决定等程序进行聘任。所有行政、事业人员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工作特长申报工作岗位,各工作组组长根据业务特点和工作需要选择职工,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所有人员原档案工资、干部身份不变,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发生变化。镇党委、政府严格界定各组工作职责,与各工作组组长签订年度总目标责任书,将常规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各工作组组长将总目标责任书各项指标分解到每一个组员,签订个人目标责任书。建立工作督办检查制度,考核督查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严格奖惩措施,实行月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综合评比,将职工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此外还配套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督查信息反馈制度。
“5 1”模式运行以来,平凯镇党委、政府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职工积极性大大增强,个人权责利更为统一,工作效能提高,行政成本降低,成效较为明显。
一、减少管理层级,激发了活力
新机制减少了管理层级,以往工作的布置方式是:正职→副职→中层干部→职工4个层级,现在日常工作的布置只有2级:组长→职工,重大工作3级就可直接到人头。职工的工作绩效直接与待遇挂钩,由考核督查组按月考核,按月兑现福利待遇,激发了职工的活力,改变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如2007年4月突击官桥村沼气池建设中,从领导到职工,从组长到组员,全体干部分片分任务,齐心协力,克难攻坚,一个星期内完成该村全年沼气池修建任务200多口。2008年,在社会事业惠民工程中,动员全镇群众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6%;在基础设施畅通工程中,全镇4条通畅主干道已硬化实施3条20多公里,新修村级通达公路8条34公里,新维修堰渠4条12公里,新安装自来水5个村(居)12000人,实施了3个居委会的电网改造,完成了莲花、民家寨、护国、邓阳等片区国土整治300亩。以上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仅由农业社事工作组组长带领20个职工就完成了。
二、明晰各自责任,转变了作风
新机制明确了组长和组员的责任,增加了其工作压力和动力,组长有奔头,职工有盼头。组长直接对考核小组负责,既管人又管事还管钱,有职、有权、有责,有利于干部成长。同时也减轻了主要领导的负担,以往主要领导要管乡镇所有的人和事,现在只管5个组长,能够集中精力谋划大事。在安全稳定工作中,由安全稳定工作组组长带领9个职工专抓安全稳定,2008年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3起,调解成功率达99%,受理来信、来访、来电28件,办结率、反馈率达100%,全镇实现重特大安全事故零目标。
三、整合人力资源,强化了职能
“5 1”模式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积极性,打破原有分配制度,构建党政事务、经济发展两大管理服务体系,使乡镇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发展经济、安全监管和为农服务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助推器。2007年,经济发展工作组引进了房地产开发项目、餐饮开发项目、锰都大酒店项目,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了经济发展。2008年实现财政收入1353万元,同比增长34.9%,完成年初目标的10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46元,同比增长36.4%。近两年来,全镇组织农村劳务输出8972人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00余人,招商引资8000万元,兴办规模民营企业9个。
四、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了效能
新机制的实施,使镇干部由原先“催粮员”、“收款员”转变为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生产的技术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员,实现了干部角色的转变,提高了服务水平。为使新机制更加完善,方便群众办事,平凯镇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将民政低保、村镇建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等便民服务项目设置到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老百姓办事由各组派出的办事人员统一接件办理,避免了老百姓办事无头绪的现象,工作效能大大提高。除机关组外,其他4个工作组还把办公地点搬到服务现场,在村民集中点设立了5个办事点,现场调解村民纠纷,答复和处理上访问题,落实有关惠农政策,深得农民群众好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