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乡镇机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
2009-04-29
|
|
重庆市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三年多来,坚持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乡镇工作机制,规范完善乡镇机构,调整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乡镇工作活力,完成了改革的阶段性工作任务,为巩固基层政权、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
——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明确了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重庆市近900个乡镇按照改革的要求,立足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变上级任务执行型政府为农民需要推动型政府,变仅注重经济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新时期工作特点,将新阶段乡镇的基本职能明确为“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维护和谐稳定”五个方面,并对每方面的职责任务进行了详细界定。他们认为,执行政策法规,是乡镇工作的基本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是乡镇工作的重要职责;搞好社会管理,是乡镇工作的关键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是乡镇工作的主要责任;维护和谐稳定,是乡镇工作的重大使命。
二是提出了职能转变的主要方向。改革中,乡镇政府积极调整经济管理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乡镇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转变社会管理的方式,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开展工作。通过改革,全市乡镇面对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工作的新特点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乡镇工作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丰都县兴义镇在指导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改变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做法,采取提供信息、增强服务、牵线搭桥、组建协会、示范引导等工作方式,推动了全镇特色经济上台阶。渝北区在实施改革之初,对部门和镇街的职能进行了理顺,对镇街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将镇街各部门职责细化并公布于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向为农服务部门和单位倾斜;实行各事业站所分别联系一个村制度,细化了驻村人员工作职责,实现了驻村指导工作任务与事业单位、综合办事机构职责的有机衔接和配合。铜梁县大力探索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新模式,按照适当调整经济管理职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平滩镇机关干部带头兴办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头承包蔬菜生产大棚,解决了农民想干干不了、想干干不好、想干不敢干的问题,带动了大批农民参与其中,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干群关系。
——坚持分类管理,合理确定乡镇政府规模
一是对乡镇进行分类。结合重庆市实际,制定了《重庆市乡镇分类标准》,将39个区县划分为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四大工作板块,设置户籍人口、幅员面积、财政收入三项共性指标,城镇化率、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交通通讯、民族构成五项附加指标,按各项指标所占权重设置取值范围,将乡镇划分为一般、较大和特大三大类型,为合理确定机构和人员编制提供依据。
二是分类确定机构编制。在机构设置上,既作出了党政机构5个和事业单位4个的原则规定,又根据不同工作板块,不同类别、不同工作任务乡镇提出了不同要求。在三峡库区,根据移民工作繁重的实际,保留了移民工作办公室。社会保障任务重的乡镇,设立社会保障服务所。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可与乡镇卫生院或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整合设置。特大乡镇、较大乡镇、一般乡镇原则上行政编制按40名、30名、20名左右,事业编制按45名、35名、25名左右核定,领导职数按9名、7名、5名配备。
——严格控制乡镇编制,积极优化人员结构
一是严控总量,公开透明。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由市级机构编制部门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改革试点中,按照不同类别重新核定编制,人员对号入座,名单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实名管理,统一台帐。改革试点中,重庆市大力推行实名制管理,通过采取《机构编制管理册》、《机构编制管理卡》等管理办法,乡镇基本做到机构性质清、人员编制清、实有人数清、经费渠道清。
三是目标控制,“凡进必考”。建立乡镇编制和实有人员预警机制,定期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余编控制目标。满编和余编达不到控编目标的乡镇,“只出不进”或“先出后进”。新录(聘)用乡镇行政和事业人员,坚持“凡进必考”。四是加强督查,完善机制。全市建立了目标考核机制,将区县机构编制工作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健全了组织、机构编制、监察、人事、财政等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和配套约束机制,建立了市一级机构编制督查机构,完善了市与区县、乡三级社会监督网络,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督查工作新格局。试点中,通过综合设置党政办事机构、整合事业站所,乡镇机构趋于统一规范,机构个数比改革前减少了25%以上。乡镇编制实行了市级总量控制和使用控制,为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乡镇编制只减不增提供了保证。在机构编制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试点中把调整人员结构、盘活现有人员存量作为改革的重点:在编制总额内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将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工作的人员调整充实到驻村指导、安全生产监管、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便民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实行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的动态管理机制;整合设置公益性事业单位,将经营性职能剥离出来,部分人员调整到经营性实体或专业协会;实施“精镇强村”工程,将乡镇优秀年轻干部经过合法程序选派驻村任职,充实村级组织力量。
——实施执法监督改革,提高乡镇依法行政水平
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同步推进乡镇执法监管改革试点。经市相关部门清理,以市政府令形式明确了法律、法规、规章赋予乡镇的执法职责24项,协助执法业务15项。通过规范限定乡镇受委托的执法职权,在公共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监管、人口资源环境监管等领域明确区县行政执法机关可以委托乡镇政府的执法事项14项。乡镇执法监管改革试点,解决了乡镇行政执法权责不明、监管不力、执法缺乏等问题,促进了乡镇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打下了重要基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