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原水塘村三组的过半房屋已人去楼空,土地撂荒严重。本报记者田文生摄
“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建成的层层梯田,如今,一部分因为长时间的撂荒而“返祖归宗”,已成为旱地。在靠近树林的角落,树林和杂草翻越田坎,一点点向前推进,干旱的梯田开始生长枞树和杂草。
清明时节,艳阳高照,风带动松针掀起一轮轮松涛,山村显得更为空旷。虽然正值春耕好季节,这里却没有任何耕种的迹象——而在10年前的这个季节,人们正忙于关水犁田,准备插秧,树木被隔在田坎外,只是在水面投下倒影,阵阵松涛,只是农民山歌唱和的伴奏:太阳出来罗嘞,喜洋洋罗,郎罗,挑起扁担郎郎采,光采,上山岗罗,郎罗……
疯长的杂树枝桠和密密麻麻的蜘蛛网隔断了这片森林中曾有的山路,进山再也没有了当年的从容自如,变得难以通行。
沧桑巨变发生在向家坪,这是海拔1497米的轿顶山山腰中的一片土地,原来属于重庆市奉节县高治乡水塘村三组辖区内。曾经的大山中的世外桃源,已大多人去楼空,成为不折不扣的空心村。
80%的村民离开了村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李白笔下的白帝城往北,是绵延不绝的山峦,轿顶山是其中的一座主峰。
和附近的重重山峦一样,轿顶山从山脚到山顶,大多为森林覆盖,在森林之中开辟出的斜坡上,三户两户地散居着村民。
与此处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的巫山县龙骨坡遗址,曾出土“巫山人”化石。“巫山人”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距今已200多万年。不难推测,在轿顶山一带“地无三尺平”的贫瘠土地上,人类活动已有漫长的历史。
原水塘村位于轿顶山南麓,这片远离城市的偏僻山村,村民世世代代从事着传统农业。人们2/3以上的时间都在干活,无论烈日还是雨雪,高强度地肩挑背扛。劳作只能带来温饱,没有余钱。
20世纪末期,这里的人通过电视和口口相传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第一个吃打工“螃蟹”的年轻人出现了。他对城市绘声绘色的描述和带回的实实在在的钞票,让打工潮一夜之间在村中流行开来,很多人第一次到比县城更远的地方,追逐发家致富的梦想,留下一年比一年更荒凉萧条的村庄。
1998年,水塘村3组有75名常住人口,当年,就有人开始迁出,而今,只剩16人常年在此生活,40岁以下的人几乎全部外出了。当年,组里的20户人家,每天都会飘出炊烟,而今,组里已新增加1户人家,只有9户有人居住,剩余12户常年上锁。
八成村民离开村庄,必然导致“地图有此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夜无灯,荒地杂草生”。
人类活动的改变,让森林包围中的山村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麻雀少了,野鸡多得几乎随时可见;往年曾格外常见的老鹰而今难见踪迹,只能偶尔远远地听见叫声;蛇成倍减少,斑鸠、山爪子、麂子等一度罕见的动物多了起来。更让村民惊奇的是,癞蛤蟆似乎一年比一年多。
近半田地撂荒
撤乡并镇期间,水塘村所属的高治乡被撤销建制,水塘村和其他3个村合并成高治村,水塘村三组更名为竹元镇高治村二十五组。
该组超过一半的房屋主人常年不在家,而今完全空置,留守的亲人在天气好的时候帮他们打开房门吹吹风,用各种办法赶走或杀死老鼠。
这里的房屋清一色是土砖木瓦房,随着空置房屋的瓦片破损不断加重,“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形越发严重,已经有房屋在风吹雨打中部分垮塌。如果主人不回家修葺,多数土砖房将不可避免地倒塌。
这将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事实上很难成为城市居民,而且没有社会保障,这些房屋的垮塌,意味着他们失去安身立命的最后居所。
10多年前,当地人对每一分土地都倍加珍惜,精心耕种。而今,土地被大量闲置,原水塘村三组辖区内,约有60%的水田撂荒,有70%的土地撂荒,满地杂草春风吹又生。
该组的撂荒程度是村里最为严重的,原水塘村全村,有近50%的土地撂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