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5月4日至11日,海峡两岸30多名记者在国台办和中国记协组织下来到四川,走进灾区——
望 乡
5月5日,来自海峡两岸的30多名记者站在山腰高台上,远眺几百米外的北川老县城。眼前,几座山头间陷落的废墟,断壁倾颓,瓦砾堆积,一年前的惊天地震,已凝固成永久的疤痕。
记者脚下简易的水泥平台,被当地人叫做“望乡台”。台沿栏杆下,一排素香,数支红烛,几个熏得发黑的水果供品。北川废墟内正进行最后的清理工作,禁止一般人入内,所以每天都有人来望乡台,祭亲人,看家乡。
清理工作不是铲平北川废墟,而是维持废墟形状不变,同时在中间开通道路。北川废墟将作为大地震遗址永远保留。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辟为地震遗址博物馆,成为科普场所和灾难追思地。
进入地震遗址,记者团为死难者和烈士献上花圈,在“2008·5·12”字样的石碑前集体默哀。“悲凉的感觉好像从脚底直冒上来……”,台湾中天电视台女记者钱怡君这样形容初入北川的感受。
随后对羌族新村的采访,才让采访团的沉重心情为之一振。几公里外,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簇新整洁的屋舍依山而建,是北川羌族灾民的新居。青山绿树间,两座碉楼势成犄角,10余民宅错落有致,外墙是传统的垒石式样,窗台房顶安放块块白石,尽显浓郁羌族文化特色。“吉娜”是羌族传说中美丽女神的名字,新的吉娜羌寨,美丽一如其名。
“重建家园与保护羌族文化的任务,必须一起完成。”北川县文化局局长林训说。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地震中,羌族民俗博物馆轰然倒塌,永平堡石砌古城墙、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去年7月6日,在政府和山东援建队的帮助下,新的羌寨开始动工,12月即告完工。新羌寨融合了园林之美与民族风格,道路平阔,绿地充足,半山的文化广场,有垒石祭祀塔高高矗立。
政府希望新羌寨发展旅游业,以解决当地人就业。文化广场边上已摆起几家摊位,穿民族服装的羌族妇女出售自己的手工刺绣和皮具。王姓女店主说,大地震后能这么快住上漂亮的新房,很开心,但目前游客不多,“生意不好,希望以后人多了,能够好点。”
羌寨已经完工,北川新县城的建设则是复杂得多的大工程,紧锣密鼓的选址规划工作刚刚完成,5月12日大地震周年之际,也是新县城破土动工之时。
爱 心
5月5日,采访团走进四川江油市彰明中学,正对大门的主教学楼正在赶工,但已初具宏伟外观。校园内的花坛里、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千纸鹤、纸百合和卡片,上面写着学生的感恩和憧憬。一张卡片上写着:“感谢佛光会,也感谢所有好心人。”
大地震几乎将有着80年历史的彰明中学夷为平地,除了一幢教学楼加固后仍能使用,其余校舍全部垮塌报废。台湾佛光会在地震发生后半个月来到了彰明中学,缘分由此起步。
去年7月,佛光山星云大师冒着酷暑和余震来到彰明中学,参加了教学楼奠基仪式。佛光会捐资1300万元人民币,建造学校和食堂。星云大师还设立了一个50万元的奖学金,取名“勤读”,资助考上大学、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
校长刘建雄接受采访时说,除了资金和物质上的援助,佛光会的法师们还带来了教师和书籍,对彰明中学的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在去年7月组织了90名台湾学生来到彰明中学和同学们联谊。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生们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重拾学习信心。
高二的苏莎说,地震发生时,她和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安全撤离教室,但刚撤出不久,教学楼就塌了,“当时很害怕,很迷茫,以后没地方上学了怎么办?”所以,今天“看到教学楼重新盖起来,心里真是非常的高兴”。
苏莎说,她的高考志愿将选择师范类学校,“因为地震发生时,老师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
“5·12”大地震就要满一周年了,彰明中学把本周定为感恩周,学生们制作感恩卡、纸鹤,写感谢信,要在5月12日之前寄到佛光会总部,表达感谢之情。
德阳市孝泉中学,10多名蓝衣白裤的慈济志工正在工地穿梭。建设中的教学楼上挂着横幅:“血浓于水,大爱无疆,感谢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
慈济慈善基金会营建处主任林敏朝说,慈济在灾区共援建了13所学校,捐资2.287亿元人民币。他本人每月都要从台湾飞来四川,停留一至两周,与施工单位协调沟通,优化施工方案。和他一起的还有慈济的志工们,“他们都是拥有二三十年经验的工程人员,还有的是企业老板、总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