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杭州消费者长期饮用王老吉凉茶以后出现胃溃疡的消息被广泛报道。随后卫生部官员在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王老吉中的有些成分和原料”的确不在由卫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中。但随即,广东食品行业协会表示,王老吉不存在添加物违规问题。而据《新闻晨报》报道,业内同行称,“王老吉配方门”事件不排除是对手的炒作。
在所有关于为王老吉辩护的声音中,“竞争对手的炒作”可能是一个很重的判断。它不仅将重新唤起有关民族工业的利益感与尊严感,而且也可能遮蔽“王老吉配方门”争议中最关键的东西:王老吉中所含中药材夏枯草是否有对人体不利的成分。即使避而不提杭州消费者“胃溃疡”的新闻,也必须正视的是,如果这一事件确系一场不道德的商战,那么“夏枯草”又如何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一把长在公共空间里的夏枯草,就像一个存在已久的暖昧。来自广东方面的辩护或许会被人认为是一种地方保护,而卫生部官员的说法虽表明夏枯草不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内,但正像不少中医人士所表示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药食同源的有益中药。而作为另外一种事实,则是关于王老吉凉茶配方的问题,学者与公司一直争论不休,不时也有相关诉讼,在2005年4月卫生部所做的《关于王老吉凉茶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则一度确认了王老吉凉茶加入夏枯草的行为。这被媒体视为王老吉获得的“免死金牌”。
众所纷纭之中,已不是消费者可以分得清的了。但是夏枯草对人体有无害处,真的是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说出来的吗?它难道不可以通过科学检测得出结论?而且令人关注的是,如果不是基于一种科学检测,那么王老吉又如何能从卫生部那里获得“免死金牌”?而有“免死金牌”的夏枯草又如何被卫生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排除在外?———迷离的夏枯草背后,其实是监管的暖昧。
在卫生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对食品添加问题,发言人表示“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清理在食品中添加的各种物质,下一步将会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只是不知道,“下一步”又要等到何时?
监管者能否尽早对夏枯草命运予以判定,事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事关企业利益,事关商业道理,同时也是对中医学负责任之举。不久前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明确表示,“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但从某种角度说,夏枯草之争,正是当前中医药尴尬处境的一个展示。王老吉事件发生后,就曾有中医人士慨然表示,王老吉凉茶事件并不是凉茶和消费者的矛盾,而是现有法律和中医及传统饮食文化的冲突。要避免这种冲突,有必要以现代科学与文明的方式,还包括夏枯草在内的中药材一个令人信服的公道。杨耕身(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