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汽车购置税近期有望再下调 利好政策将密集出台
2009-07-02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视市场情况进一步降低汽车购置税。 近日有媒体报道,排量在1.8L—2.0L的中级车的购置税将有可能进一步下调,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经多方了解,虽没掌握下调的具体幅度,但了解到这一政策将很快出台,下调范围还有可能扩大,此外,新能源汽车消费、二手车交易及汽车产品出口等方面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将于下半年密集出台。 此前,国家下调汽车消费税、对1.6L及以下车型实行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汽车消费,3—5月份,连续3个月汽车产销达百万辆以上规模,6月份的产销数据还没出来,但很可能也在百万辆以上。 相关利好政策的及时出台,对中国汽车市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从目前的市场态势看,前期政策对市场的支撑作用正在下滑,6月份的增幅可能下降,有必要进一步出台支持政策拉动汽车产销。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针对厂家销量的最新统计显示,6月份的第一周,乘用车销量已经较5月同期相比下滑了19%。 而之后的7、8、9月份,是传统的汽车销售淡季(市场情况不同有时也会发生变化),全年能否保持第二季度的快速上升势头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当然,2009年总体形势将好于2008年,有望创下汽车产销历史新高,但目前全球市场仍在下滑,外部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未雨绸缪出台一些支持政策,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市场的全球地位、保持汽车业快速增长有积极意义。 自去年年初以来,19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就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目前,汽车企业在销量上升的情况下利润仍在在下滑。此外,钢铁、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及石油价格仍在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加大。6月30日零时起,全国汽油零售价平均上涨0.43元/升,柴油零售价平均上涨0.51元/升,上调后北京93号汽油每升涨至6.37元,97号汽油每升涨至6.78元。 上述情况对汽车产销来说可不是好消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表面情况不错,实则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和企业都期待新的利好政策出台。 近日,对于哪些支持政策将出台,业界流传不同的几个版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透露,已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延长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视市场情况将进一步降低购置税;1.0L及以下车型的购置税有望进一步下调甚至取消;新能源汽车产销支持力度将加大,新政策有望很快出台等。 记者就相关消息向有关部门求证,并没有得到确切回答,但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的有关负责人日前曾表示,国家正酝酿和制定多项关于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今年出台的汽车业若干利好政策还将持续到明年,例如“汽车下乡”政策会继续延续下去。 “车辆购置税的征收必须要改,现行的汽车消费税制,有不少是抑制消费的,这不符合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人士还称,由于目前的车辆购置税以汽车价格为税基,节能环保汽车纳税反而比普通汽车高,使得许多人对节能环保车望而却步,因此,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尽快出台也很有必要。 有企业人士表示,汽车购置税下调可以减轻企业负担、直接拉动汽车消费,这项政策越早出台越好。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cn/auto/auto-ywdd/news/2009/07-02/1757462.shtml')
     相关链接
    ·三部门联合发通知:集中力量推进高校毕业生
    ·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共产党员致以节日问
    ·庆祝回归祖国12周年
    ·上海世博会个人门票今起发售
    ·新生代党员显示力量 88岁的党年轻而充满朝
    ·湖北麻城官场震荡 市委书记副市长均被双规
    ·状元折翅:信权力不信能力的尴尬悲剧
    ·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集中力量推进高校毕业
    ·李忠杰:政治局人选也要民主推荐 选干部需群
    ·广州紧急叫停住房“公积金新规”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