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干部考评 民意成刚性指标
2009-07-08

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越来越多地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政绩考核立足科学发展、群众满意,破除“GDP崇拜”。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出“要扩大考核民主,强化党内外干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公开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增强考核工作透明度,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报北京7月7日电乡镇干部选拔考评,知情群众的评议分值要占到民主评议总分值的60%——内蒙古扎兰屯市今年出台了这样的新规定,正在全市15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试点施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扎兰屯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民评”大于“官考”,60%的底气何来?扎兰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房平说,坐在机关里考察不出好干部,也看不到工作实绩,干部干工作做服务的对象——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科学地扩大考核民主,逐步缩小‘官考’的成分,扩大‘民评’的分量,以民意调查的形式让更多的知情群众参与到实绩考核工作中”,“进一步增强考核工作的公信度和考核对象的群众公认度”,扎兰屯市干部考评实施方案中的两句话,正是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新机制的亮点所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干部考核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意权重逐步加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再次强调干部考核评价立足科学发展,加大民意分量,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群众感受到、民生得实惠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要的发展

tujian.org

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考核官员政绩、评价政府绩效”的指标体系正悄然变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全面客观”成为考察核心,“群众满意度”成为重要一环。领导干部最终的考评中,群众评价满意、比较满意得票率达到90%以上,才能评为优秀;不满意得票率超过1/3的,只能评为基本称职;不满意得票率达到50%的,就要被评为不称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群众满意是最大的政绩。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地都在积极引进项目保增长。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再次强调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立足科学发展,扩大考核民主,加大民意分量,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群众感受到、民生得实惠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要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群众公认”在各地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中的分量,得到进一步刚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云南省近日实施了今年首次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引入了群众满意度指标:一是量化为具体分值,工作实绩权重为60%、民主测评权重为20%、民意调查权重为20%;二是进行反向约束,民主测评或民意调查中不满意率超过一定比例的,取消其评优资格。参加民意调查的人员从基层随机选择,一般不少于100人。

tujian.org

云南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考核突出民意指标,是为了“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更好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幼儿教育何以成为“短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声称被出版社冒名出书 刘心武起诉索赔200万
    ·国家防总:防汛重心仍在广西 工作呈现四大
    ·王志强、汪劲松分别担任电子科大党委书记、
    ·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农工党召开第十四届六次中常会 桑国卫出席
    ·不要为贪官的“障眼法”迷惑
    ·“协调”赚亿元,来路难正当
    ·采纳政协提案建议 重庆3289机关干部辞去协
    ·广西卡马水库抢险进关键阶段 爆破开辟左岸
    ·全球"幸福指数"哥斯达黎加居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