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迎来学术“奥林匹克”
2009-07-29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27日上午在昆明开幕。这使得原本远离聚光灯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一下子从“田野”走到了世界学术舞台中央。

  这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自1934年召开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该学术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因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需要申办而被认为是“学界奥林匹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这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之一。希望这次大会为促进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全面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本届大会聚集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他们将参加150多个学术专题会议、19个影视专题会议、20多场影视展映和6个专题展览,其中还将有5位国际权威学者和15位知名学者分别作主旨演讲和名家讲座。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大会组委会副主任郝时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人类学刚刚走过百年历程,此次大会在中国举办是里程碑式的,将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走向世界的“加油站”。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表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有自己的特质和优势。国际人类学者希望在中国从事具体“田野”研究,也希望了解中国同行解决问题的办法。
tujian.org


  从100多年前赫胥黎《天演论》中译本在中国问世算起,中国人类学发展已过百年华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吴文藻等学者在中国大学引进人类学专业。此后诞生了《江村经济》《金翼》等一批标志性著作。

  针对新世纪全球化的挑战,本届大会提出了“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中国通过这个主题向世界传递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发展理念。”郝时远说,它针对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处境和问题。

  郝时远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了“中国田野”的概念。他指出,中国的“民族学之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民族志记载。在此次大会之后,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掘。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人口比重最大的国家,积累了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体系: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传统和文化特色;在地域上,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这本身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宝库。”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表示,此外,中国还能向世界人类学民族学贡献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多元文化的管理和相处之道等。

  从历史上看,人类学民族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学科,形成于西方社会探索“异域文化”、以西方视角理解人类世界本性、起源和进化的过程。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对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指出,今后中国学人及其中国视角更多地加入到关于世界的“田野”调查研究中来,社会科学无疑将因之大为改变。“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视角观看世界,观看彼此,被呈现出来的世界将会大不相同”。

  “目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急需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土的原创理论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学民族学的大发展。”郝时远指出。

  他认为,总体来说,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态势,一系列的国际合作研究正在进行,中国学人的海外民族志“田野”工作也初步展开。(记者章利新缪晓娟李怀岩)
     相关链接
    ·全国一个月查处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115.
    ·盘点:毛泽东处死七名贪官
    ·未来三天江南华南等地有强降水 西北华北多
    ·降低房价,首先要降低商品房开发成本
    ·若回避成本阶梯式水价就只是口号
    ·水价是高还是低? 逾六成受访者认为水价成
    ·毕业生就业率99%的背后
    ·王荣上任一个半月 接受外媒采访:既感到荣
    ·传燃油附加费最快本周复征 民航局称没有时
    ·孙伟铭醉驾害人该不该被判死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