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搜狐绿色频道主办的“拒绝为过度包装买单”的论坛上,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381人中,有55%的受访者表示,包装的精美与否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
不过,有意思的是,所有受访者都不愿意支付超过商品价值20%的精美包装的费用,这个数字与《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的规定差距不大。这部目前仍处于调研阶段的法规明确,商品包装成本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的15%。
“品食不如品器”的送礼文化
“假如我是送盒饭的,一般是10块一份。有的客户就定50块的给领导吃,里面装的其实还是同样的肉和菜,区别就在包装上。”北京凯发环保科技咨询中心销售部经理温喆吉说。
温喆吉说,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业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品食不如品器”,不管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只要包装好就能增加价值,就能卖个好价钱。
“过度包装追求奢华,助长了不太正确的消费心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法规司法规一处处长李明刚表示,这不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还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额外增加的包装费同样需要消费者买单。有专家指出,过度包装可谓是一种社会性疾病,不光在企业身上发作,也积存于许多消费者的心里。
过度包装的背后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理性及非理性的双重博弈,而这种博弈的关键点在于,商品因为过度包装而发生了价值变异,在实用价值之外,它还被附着了交际(易)价值,从而成为了另一种形态——礼品。
礼品能够体现送礼者的“心意”和“面子”,消费者看中的正是它的“符号价值”,相反,物品的实用价值反而仅仅成为这些功能的载体。
治理过度包装,执法难度大
根据国家标准委制定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过度”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包装层数3层以下、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
然而,执法难度大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