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城市工业遗产多面临被拆 专家呼吁出台法规保护
2009-07-30
“工业遗产消失导致的文化遗产断层,将给城市肌理和城市个性特征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上,文物专家忧虑地表示。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上海现有工业遗产290处,其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包括上海名人黄金荣建造的新昌仓库、福新第三面粉厂旧址、上海四方锅炉厂等在内的工业遗产215处,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但是,文物专家指出,目前由于缺少法律保护,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广大市民对于工业遗产,哪些需要保护、怎样保护,依然感到懵懂。因此,专家呼吁,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工业遗产的分级标准来进行保护。老厂房被当成垃圾和累赘“他们只看到厂房下面土地的价值,没有看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价值远远超过土地本身”在上海苏州河畔,华东政法大学旁,有一处不起眼的老建筑,历史学家初步确认,这是旅法化学博士宋梧生在1943年集资创办的大中化学化工厂厂址。家住大华清水湾小区的市民陆先生最早发现有工人在拆除该老建筑内部结构,出于保护历史记忆的自觉性,他第一时间向上海文管会报告。经过各方努力,这幢老建筑最终得到了保护。而同样毗邻苏州河的上海啤酒厂就没这么幸运了。1933年设计的老上海啤酒厂建筑群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啤酒工厂,尽管早被认定为“优秀历史建筑”,但因为要配合苏州河整治工程,建造生态绿地公园,啤酒厂被拆除,现在只剩下了原办公楼、灌装车间和酿造车间。由旧时上海滩“棉纱大王”荣毅仁一手创办的最早的民族工业上海面粉厂,也是电影《子夜》的拍摄地,百年来一直是全国同行业中的老大。繁华惹眼的西式挑檐外墙、匠心独具的厂区建筑,如今大部分已被拆除,改建成了商场、酒店式公寓、办公楼等。还有远东最早的上海煤气厂内,两个硕大无比、全由手工铆接的储气罐,“天衣无缝”,历经百年不泄。近年煤气厂停产,大罐被废要拆卖,专家们得知后反复呼吁,还是迟了,大罐优美的圆拱顶盖被拆掉了。专门调查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曾翻遍档案,理出60家上海有名老工厂,实地一勘察,发现只剩41家有迹可寻。“上海在工业遗产保护中面临一些困难。”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燮君坦言,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上海拥有400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巨大的老厂房存量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时常出现。且由于法律保障与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存在缺口,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最终还是不得不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指出:当传统工业退出历史舞台后,大批工业建筑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又占据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因此许多人将老厂房、老仓库看成是城市的垃圾和累赘,一个“拆”字将它们推倒。他们只看到厂房下面土地的价值,没有看到它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价值远远超过土地本身,这是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损失。未形成保护工业遗产氛围“一些拥有工业遗产的单位,放松了保护工作,拆除老厂房、旧机器,丢弃、损毁档案文件的事情时有发生”记者了解到,上海现存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于黄浦、杨浦、普陀、闸北、卢湾、长宁、徐汇、浦东等中心城区,闵行、宝山等区域也有。近年来,特别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海文管会对重要的工业建筑以及重要的工业区进行了调查,分别对其价值、重要性、安全性及环境现状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估和论证,并就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了多元化探索。例如,曾经辉煌而现今不再使用的上钢十厂内冷轧带钢厂的老厂房,通过保护性改造和功能重塑,被改建成为占地面积6280平方米,建筑结构高大、空间开阔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这是保护工业遗产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又如,建于1883年的杨树浦水厂内,有风格独特的英国古典城堡式建筑群,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厂经过多年改造扩建,在保持工业遗产原状的基础上,使制水功能不断扩大,留存的历史厂房仍然保留的功能被合理利用。而处在中心城区的老厂房大部分则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如建于1927年的四行仓库,已改造成为2万平方米的“四行创意仓库”;1932建成的老纺织厂,已改建成为4万平方米的莫干山路“春明创意园区”;1933年建造的原工部局宰牲场,已改造成为大型创意园“老场坊一九三三”等。据统计,目前上海78个创意园区中,有75个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但与巨大的老厂房存量相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有专家对“将老厂房都改造成创意园区”提出异议,认为并没有那么多的创意企业和工作室来园区发展,不妨放宽视野,把老厂房建成美术、艺术展览场馆,休闲娱乐场所,甚至可以改造成大型超市等。上海市文管会地上文物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工作面临诸多不足,认识尚待加强。一些拥有工业遗产的单位,因资金、经营等困难,放松了保护工作,拆除老厂房、旧机器,丢弃、损毁档案文件的事情时有发生,给全面、有效地保护工业遗产带来了困难。同时,教育部门尚未将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小学生缺少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和意识,保护工业遗产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尽快启动立法保护工作“朋友总告诉我,哪里的老建筑、老厂房又拆掉了,我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工业遗产保护带来了重大机遇,不过市政建设、老城区改造等大规模城市建设,也给工业遗产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上海先后确立了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共632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被遗漏。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还是存在家底摸不清、法规支持不足等问题。朋友总告诉我,哪里的老建筑、老厂房又拆掉了,我常感到有心无力。”说起工业遗产保护,阮仪三教授心怀焦虑,由于工业遗产所在地用地性质至今没有转换,大量产业地段仍缺乏法定的保护地位,致使许多依托工业遗产发展起来的创意园区,至今仍游走在“拆”与“不拆”的边缘。张松教授坦言:“上海在保护近代优秀建筑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相关保护法规,率先将‘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产业建筑’纳入保护范围。但还是拆了应该‘保护’的建筑,相关法规的确还有待细化规范。”文物专家强调,目前,现行法规未将近代优秀工业建筑划入“文物”,文管会自然就不会是参与管理的相关机构。由于缺少法律保护,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我国文物法规定文物当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仔细想想,经典的工业建筑其实同样都具有这些价值”。上海市文管会专家呼吁:应尽快启动《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制订《上海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国家文物局也应尽快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工业遗产的分级标准,可以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和地县级几档,并参照同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方式进行保护。(记者刘建)
     相关链接
    ·中国乳制品业走出危机实现增长
    ·广东环保资金挪建镇政府综合楼 低保挪作行
    ·温州出租车大规模停运续 部分营运车辆被砸(
    ·温州出租车罢运续:司机称租金高油价涨无利
    ·卫生部批示:督查调研河南农民工"开胸
    ·中国今年第五次调整成品油价 专家普遍表示
    ·中外人类学专家考察云南彝族文化(组图)
    ·教育部发高考诈骗预警 公布各省市举报电话(
    ·襄樊至湛江列车在柳州脱轨 造成至少40多人
    ·海口3万套住宅"无证":开发商失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