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若干意见具有开创性意义
2009-07-30
2009年7月29日(星期三)15时,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与网友在线交流。 丹珠昂奔 6月10号,国务院第68次常委会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温家宝总理强调:通过文件和会议,就是要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6月12号在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李长春同志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作了主题报告,回良玉同志作了总结讲话。 李长春同志强调,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可以说这一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第一个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文件,可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文件一经公布,就引起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响。 文件内容主要包括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加强领导,一共23条。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这个文件已经公开发布,具体内容我就不作详细介绍了。要领会好会议的精神,就要将会议的文件和长春、良玉、延东的讲话结合起来,深入学习。 另外我说一下这个文件的定位。我们定位在指导性与操作性相结合上,这是作为一个根本的定位,掌握它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定位?大概有三方面。第一,这个工作自身的特殊要求。这个会议是60年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要出台一个文件,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要客观地认识我们已取得的成绩,正确认识存在的困难和特殊问题,不具有指导性就难以实现目的。 第二,整体形势的要求。在文化的背景下,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汉族同志还是少数民族同志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这些问题都存在这样那样的想法和不同的认识。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既要体现国家的意志,选择科学正确的文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来指导全党全国,形成共识,统一认识,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因为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将影响全局,影响一段时间甚至一个时期的民族文化工作。因此,这个文件必须是一个具备指导性的文件,而且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的文件。 第三,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我们要实现传统的、成功的政策措施与今天的民族地区的实际统一,实现国内外新的、健康的文化理念和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发展新理念的有机统一。 这个文件定位在指导性方面要梳理清楚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文化政策,搞清楚现状,搞清楚各民族群众多元化、多层面的文化需求,引进新理念,解决新问题,解决好准确指导、科学指导、有效指导的问题。 同时,操作性方面要切实解决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衔接,能够真正改变现状,统一思想,有真金白银。因为这个问题是时代的呼唤,光说空话不解决问题,谁也不会满意。这个文件的第三部分重点是在解决指导性的问题。把指导性和操作性有机结合,就能使它相兼相容、统一一体。
     相关链接
    ·中国乳制品业走出危机实现增长
    ·广东环保资金挪建镇政府综合楼 低保挪作行
    ·温州出租车大规模停运续 部分营运车辆被砸(
    ·温州出租车罢运续:司机称租金高油价涨无利
    ·卫生部批示:督查调研河南农民工"开胸
    ·中国今年第五次调整成品油价 专家普遍表示
    ·中外人类学专家考察云南彝族文化(组图)
    ·教育部发高考诈骗预警 公布各省市举报电话(
    ·襄樊至湛江列车在柳州脱轨 造成至少40多人
    ·海口3万套住宅"无证":开发商失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