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直航新航路开通 两岸空管部门密切合作确保安全
2009-07-30
海峡两岸空中双向直达北线第二条航路和南线航路29日正式开通,使两岸的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增至3条。另外,随着今年8月31日起两岸运行定期航班,飞跃台湾海峡上空的每周客运飞机班次总量将从目前的108班增加至270班。 那么,该如何保障两岸直航航班的飞行安全呢?这是海峡两岸民众关心的首要问题。 中国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苏兰根说:“作为航路的开辟者和管理者,做好海峡两岸空中双向直达航路的空管保障工作,确保航路运行的安全、顺畅、高效,是两岸空管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直航架金桥,海峡变通途。新的航路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情况、新环境。苏兰根说:“当前需要尽快解决好两岸航空专业术语存在差异等问题,做好两岸空管部门和人员之间工作上的对接、磨合等工作。” “尤其是,数十年隔海相望而积聚的旺盛航空需求,3条航路将非常繁忙,这对空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兰根说。 两岸空管双方在前期开通准备阶段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本着安全第一,旅客至上的原则,进一步夯实了海峡两岸空中双向直达航路的安全基础。 据苏兰根介绍,海峡两岸双向直达航路的划设完全遵循相关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都是经过严密的科学计算与全球民航几十年空中航行经验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确保航路运行安全。 他说,直达航路的空管保障情况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其中第一条北线航路和南线航路完全具备两岸空管雷达、通信覆盖能力,飞机在雷达管制环境下运行。 苏兰根表示,第二条北线航路由于距离陆地较远,通信信号覆盖没有问题,但雷达信号覆盖不完全,所以两岸空管部门实施通过飞行员报告位置方式的程序管制。 不过,苏兰根同时指出,第二条北线航路上的飞行流量不大,同高度的飞机之间采取10分钟的纵向间隔完全可以满足要求,而且现代化的飞机具有完全的自主准确导航能力,可以确保飞机准确地沿着航路中心线飞行,所以安全保障没有任何问题。 他表示,两岸民航空管部门已经多次认真细致地研究3条航路的安全保障和运行细节,从正常的管制运行到无线电通信失效、雷达失效到绕飞雷雨等特殊情况处置,都研究制定了详尽的处置程序,并通过上海、广州与台北区域管制中心之间的管制协议逐一明确下来,从空管保障程序的角度确保3条海峡两岸航路的运行安全。 同时,两岸民航空管部门还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完备的信息通报制度和渠道,确保两岸班机飞行计划和动态信息完全共享,避免出现误会和不利于安全的情况发生。 苏兰根表示,海峡两岸空中双向直达航路的运行安全还取决于飞行量的大小。 为了满足两岸从每周108班客运包机增加到每周270班客运班包机的需要,两岸民航空管部门在去年12月15日开通的两岸北线双向直达航路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北线第二条双向直达航路和南线双向直达航路,以减少单条航路的飞行流量,这就使得每条海峡两岸直达航路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升。 另外,当台湾海峡出现雷雨等恶劣天气影响到某一条航路的运行时,两岸空管部门将及时协调,航班可以经由其他直达航路飞行,这样,就为往返于海峡两岸航班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苏兰根说:“无论是管制程序、通信导航设施、气象保障和雷达监控等硬件,还是人员素质、保障方案等软件,两岸直达航路都完全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有关规范。可以说,这3条直达航路不仅近,而且很安全。”
     相关链接
    ·中国乳制品业走出危机实现增长
    ·广东环保资金挪建镇政府综合楼 低保挪作行
    ·温州出租车大规模停运续 部分营运车辆被砸(
    ·温州出租车罢运续:司机称租金高油价涨无利
    ·卫生部批示:督查调研河南农民工"开胸
    ·中国今年第五次调整成品油价 专家普遍表示
    ·中外人类学专家考察云南彝族文化(组图)
    ·教育部发高考诈骗预警 公布各省市举报电话(
    ·襄樊至湛江列车在柳州脱轨 造成至少40多人
    ·海口3万套住宅"无证":开发商失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