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一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27日回应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7月28日《新京报》)。
|
胡锦涛在云南考察强调要化危为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产阶层:稳定中国社会重塑"中国性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铁路公检法转制成定局司法去地方化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广电总局拟限制电视剧每日播出集数
tujian.org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精神"筑起抗御金融危机的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比“个别情况”这种让人疲劳的字眼,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发言人的表态:“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一旦接到举报会责令去调查。”相似的句型出现不止一次,针对湖南高校照顾录取教职工子女的规定,续梅也说:“如果发现举报一定会查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发现举报一定查处,从字面上来看,自然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什么是举报?打开字典,对“举报”的解释是“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显然,教育部的意思正是如此:如果有人向我们检举报告招生或者就业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我们自然会去查处。我们如果“小人之心”一点,那么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举报也就可以不查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查处必须以举报为前提吗?不管是“被就业”,还是照顾录取教职工子女问题,事实上早已广为舆论所关注,教育部此次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专门回应此事,也表明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不能主动调查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媒体本就有舆论监督的职责,而网络监督方兴未艾,也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每有敏感事件被曝光,常常会有评论者感慨其“就是一封举报信”。这种表述其实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要求指向:舆论监督本身就应该是举报的一种形式。正如“被就业”问题,网络上已经沸沸扬扬,可是真相至今很不清晰,主管部门无视沸腾的舆论而在一味等待所谓的举报,岂不可笑!
(江苏 刘楚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