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7月29日电(记者 李怀岩 赵颖 章利新)最新研究显示,在有着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传统的摩梭人中,小于20岁的年轻人要么摩梭语发音“变味”,要么就根本不会讲。因其语言没有文字,文化传承靠口耳相传,摩梭语即将成为中国正在消失的语言之一。
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国际人类学和社会学第十六届大会的濒危语言专题会上,云南省民族文化专家拉他咪·达石和法国语言学家阿莱克斯·米可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虽然生长于丽江市泸沽湖畔的大于60岁的摩梭人能够流利地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对原有民族语言的传承。
中国56个民族共使用130种语言,其中使用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语言占了一半,有的更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2月份将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西南边境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
1950年以来,东北地区赫哲语、四川西部的“倒话”、木佬语、阿昌族的仙岛语等都濒临灭绝。其中,黑龙江黑河县南部的“科压卡拉语”语已经灭绝。
复活还是仅仅记录,成为中国政府和学者们在如何抢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问题上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有专家指出,故事、神话、寓言、诗歌、戏剧等各类文艺作品都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蕴藏着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知识。语言的衰亡对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或民族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