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7月29日电 题:中外人类学者认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符合中国国情
新华社记者 程云杰 缪晓娟 李怀岩
“我一直以为中国人就是汉人。我怀疑,大多数西方人都像我一样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缺乏了解。”
在昆明亲眼目睹了使用不同文字,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皮特·戴维斯教授对华夏文明有了新的理解。
与近千名海外人类学者一样,戴维斯专门来昆明出席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这场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学术界“奥林匹克”为世界认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学术交流、文化展览、田野考察和影视资料展映,人们不仅看到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力求保持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所面对的现实压力,也看到了中国在尊重历史和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探索。
联合会秘书长皮特·纳斯博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世界在很多层面上趋同,这意味着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会流失。在中国内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必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传统。“但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努力在促进共同发展和保持多样化传统中寻求一种平衡。”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教授尼古拉斯·泰普在接受电子邮件采访时指出,中国的民族政策总体上是“令人赞赏的”,尽管在执行层面上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说:“我认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积极差别政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观念更加开放,而中国的民族政策则积极鼓励少数民族保护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位曾在中国进行多年田野调查的学者认同华夏文明的发展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依存的结果,认同汉文化的兼收并蓄在中华文化的演变中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他说:“从我在中国观察经历的情况来看,一些少数民族居民都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逐渐放弃自己的传统。如果没有民族优惠政策来鼓励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一些民族传统会丢失得更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