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魏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1个多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超过80种,使用人口6000多万人;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使用人口3000多万人。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29日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对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得到巨大发展
丹珠昂奔表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新步伐,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组数据折射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蓬勃局面:
——国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惠及11万多个广播电视盲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农村电影的放映覆盖率已达到60%。
——截至2009年6月,民族自治地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主要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丽江古城和西藏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四川黄龙、九寨沟和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248项,占全部项目的48.6%。至此,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民族自治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66处,涉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丹珠昂奔说,为了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
我国已经建立并发展出一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规章对民族语文做出了相关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还制定了民族语文工作条例。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一套完整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管理和推动民族语文事业发展,培养和选拔专业人才。这些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和工作体系,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我国设立很多专项补助经费,通过一般性的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的财政转移支付等,从财政上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教育、卫生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国家的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迫在眉睫
丹珠昂奔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等原因,少数民族农村、牧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困难较多,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加快这些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四优先”的政策,加大扶持的力度,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丹珠昂奔说,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
丹珠昂奔强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辩证关系: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丹珠昂奔说,爱护少数民族文化与爱护中华文化已经是同一个内涵,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要尽的责任。当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但重要,而且紧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在谈到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问题时,丹珠昂奔指出,要从5个方面抓落实:一要统筹推进全国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二要统筹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三要统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四要统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继承和创新发展,目前,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创新就无从谈起,没有创新,文化就会走向衰亡;五要统筹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