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7月30日电 题:中国人类学家开拓海外田野构建本土视角的世界知识
新华社记者 章利新 伍晓阳 刘娟
中国游客和中国商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中国视角下的世界知识的生产才刚刚开始。建构一种用汉语作为载体的有关世界的知识表述机制,已经催生了一批扎根于海外田野的中国人类学家。
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实践(田野调查)的倡导者、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30日在昆明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时说,海外田野调查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也只有20人左右,研究对象涉及印度、泰国、蒙古国等周边地区,也包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调查时间都在1年以上。
“海外田野调查要求学者通过参与性的观察,长时间地感受、认识当地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他们获得的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能成为别的社会学科展开研究的基础。”高丙中说。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杨春宇博士曾在澳大利亚进行民族志研究。他认为,中文澳大利亚民族志作为跨文化文本,存在“误读”澳大利亚文化的可能,但同时也蕴涵着反思澳大利亚乃至西方文明的可能性,有从中国视角出发重新呈现西方社会的潜力。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景军表示,当中国学者开始关心与自身不同的文化,说明中国学者对于自身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对“他者”文化的好奇,源于文化的自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