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时尚激活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世界潮流
2009-07-31

新华网昆明7月30日电(记者赵颖 刘娟)当很多中国人迷恋于世界顶级时尚品牌时,中国传统的服饰元素却得到越来越多时装设计大师的青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正在全球时尚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家乡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做彝族的传统服装了,我的一套衣服还是很小的时候妈妈手工缝制的,现在这种精湛的技术已经面临失传。”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博士王志芬说。祖居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王志芬说,只有在重大节日,人们才会穿上祖辈传下来的精美服饰进行庆祝。

尽管中国追求潮流的年轻一代正在冷落传统民族服饰,但这丝毫不影响独具慧眼的国际时尚设计师从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李红博士的调研显示,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迪奥的设计师约翰·加里诺曾使用织锦的手法,让模特穿上绣有龙图案的黄色服装,彰显出恢宏大气的风格。法国顶尖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也曾用提花、织锦、刺绣等布料和编织技巧,在2004/2005年秋冬服装发布会上营造出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

“日本服装品牌三宅一生很多裙装的款式也是受到苗族百褶裙的启发而制作的。”新加坡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邓秀薇说。她这次来昆明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一个民族文化展览。

仿古抑或改良的唐装和旗袍早已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成为高级时装定制的主角和外国游客喜爱的特色商品。章子怡也曾凭借一袭肚兜裙装在某国际电影节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此外,中国特有的花卉图案也被一些国际知名服装和化妆品的设计师大量采用。

2005年,香奈儿设计师卡尔拉格斐特别让电影《巴黎换换爱》的女主角身着一袭缀满2000朵白色山茶花的婚纱亮相,展现了该品牌极度奢华之感。Kenzo在2003年推出的一款春夏女士连衣裙则以中国国花牡丹为创作灵感,塑造出艳而不媚的时髦品味。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系所教授胡泽民还专门就此撰写了研究报告,阐述东西方花卉纹饰的交融对现代时尚品牌的影响。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研究员杨源指出,中国的民族服饰具有丰富的物质形式、精湛的织绣染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这一极具民族文化特色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要传承各民族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服饰制作技术,不仅是要使其成为完整的“标本”或“活化石”,更要让其得到创造性转化。“通过‘时尚激活’的方式,不仅可以摆脱被拯救的尴尬境地,还能使其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李红说。

此外,时尚界“隔代流行”的规律也证明了传统是创新的源泉。设计师不断回到传统中,是获取艺术创作灵感的途径之一。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加深,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也成为时尚界的内在需求。

邓秀薇在设计中经常采用中国的传统花卉纹饰和镂空织法,“我设计制作的中国特色的便装和晚礼服在新加坡很受欢迎。”

柏林学院的奥尔格·费弗博士却认为传统服饰一旦离开其原生的土壤,或经过改良创造,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他倡导少数民族服饰的原生态保护,让其完全回归故乡,而不是拿到博物馆展出或被时尚界国际化、现代化。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潘守永却认为:“传统服饰在历史进程中的逐渐消亡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没有必要过于悲观。我们一方面通过建立服饰博物馆等方式来还原民族服饰的‘记忆现场’,同时更要找到适当的传承途径,让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现生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成都肇事司机孙伟铭一审判死刑:交管机关应
    ·卓琳逝世后胡同街坊自发到邓家门前驻足哀悼
    ·中央为何密集部署和加强地方县级纪检监察力
    ·有一种腐败叫“余权变现”
    ·汶川预计明年达震前工业水平
    ·未来3天南方大部将现高温 福建局地最高温达
    ·大盘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知多少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卓琳:邓小平半个世纪的“拐杖”
    ·卓琳曾多次为宣威"希望工程"捐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