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植根于中华沃土
2009-08-17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 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植根于中华沃土

  新华社记者

  1947年5月,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里,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从此,民族区域自治——一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实践。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宁夏同心县原名豫海县。1936年10月,红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

  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伟大的开拓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民族问题专家毛公宁指出,作为保证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第一次参加乡级普选投票,第一次作为代表到拉萨去开会……从1959年民主改革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老主任西尼洛桑和村民们有着太多值得高兴和纪念的经历。

  从雅鲁藏布江畔到长白山下,从西双版纳雨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全新起点。

  60年来,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生动实践,向世界宣告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中国模式”的厚重、坚实与珍贵。

  迄今为止,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并以1173个民族乡作为补充。

  从确立民族区域自治为重要的建国方略,到把民族区域自治写进党的基本纲领,并以基本法的形式加以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利益得到有力保障。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财政投入到金融支持,从生态建设到资源开发补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推上了不断提速的快车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定,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领域实施11项重点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日前表示,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首次实现GDP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两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一年。

  独特的文化承载着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历史血脉。三星堆铜人头,水族水书,鄂伦春族仙人柱,树皮衣,马尾绣……新中国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目前,中国拥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222种民族文字期刊和37家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等27种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各类出版社。

  “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高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设。”2008年11月18日,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州长在云南楚雄共同发表的“州长共识”铿锵有力。这是一亿多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一个个各民族手拉手、心连心、相互扶助的故事,折射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充满关爱、充满温暖的幸福生活。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10个孤儿的传奇故事广为传唱。加上自己的亲生儿女和女婿、儿媳等人,年逾七十的阿尼帕老人的大家庭,已有6个民族180多人……

  “所有问题都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一旦离开民族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前提,所有的民族幸福、民族尊严、民族骄傲都将无从谈起。永远不能忘记,我们56个民族组成的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云南民族学专家木桢说。

  回首历史,植根于中华沃土的民族区域自治这一“中国模式”,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展望未来,这一制度必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引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本稿执笔:魏武;参与采写记者:陈晓虎、杨跃萍、李菲、张丽娜、钱荣、张周来、曹志恒、涂洪长)
     相关链接
    ·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植根
    ·刘云山:把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引向
    ·中国邮政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维护新疆稳定作为最大民
    ·“血铅事件”真相远没有大白于天下
    ·广州将实现城市建设管理分离解决政出多门问
    ·四部门联合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
    ·山东:破坏农村公共供水水源将处以3万元以
    ·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形势严峻国家防总抗旱应急
    ·浙江浦江县建立“违德”数据库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