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熙来:干部不跑农家地头要出“大毛病” |
2009-08-22 |
|
每周最热声音评选欢迎参加投票! 8月17日至19日,烈日当空,市委书记薄熙来一行到璧山、潼南、铜梁等考察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和党建“三项制度”落实情况,分别在县、乡、村听取了工作汇报。薄熙来指出,一定要夯实我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县、乡、村干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干群感情,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尽快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市领导黄奇帆、何事忠、范照兵、陈存根一同调研。
实实在在为农民着想,为他们多开一些致富的新路子,这就叫“积德”
潼南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是重庆主城重要的“菜篮子”。18日上午,太安镇罐坝村农民正在收大葱,站在一条土渠沿上,薄熙来与乡亲们攀谈起来。
“村里种了多少亩大葱?亩产有多少?和种稻子比,收益怎么样?”
“一亩能收八千多斤,一斤一块二,能赶上好几亩大田的收入呢!”
“收成好,卖得好不好?谁来卖?”薄熙来接着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只管生产,城里来的专业公司管卖,省心得很。”
村民们放下活计,你一言我一语。村支书唐森林说,除了种大葱,还种两季韩国萝卜和白菜,大家还希望再多引进一些品种。薄熙来说:“公司为农户引进新品种,而且又好学,又好卖,一亩菜地几个月就挣几千块,还不招虫,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各类涉农公司都要面向广大农民,实实在在为农民着想,为他们多开一些致富的新路子,这就叫‘积德’。”
双坝村的田里种着苦瓜、冬瓜、黄瓜、茄子等时令蔬菜,10多位农民正在翻土。看到地头儿干活儿的多是女村民,薄熙来风趣地问:“怎么都是一些‘三八’干部啊,我在东北工作时,庄稼地里男同志可不少啊!”女村民豪爽地说:“地里的活儿,我们女人哪一样都能干!”薄书记又认真地问:“那男人干啥呢?”“男人负责卖菜!”妇女七嘴八舌地说。“那谁带孩子呢?”薄书记又问,“老人带孩子呗!”女人们齐声回答。薄熙来说:“嗯,这个分工挺周全,原来是女人种地,男人卖菜,老人带孩子。”大家都笑了起来。
正是水稻收获的季节。19日下午,薄熙来站在铜梁县南城街道河东村田头,和忙着收割打稻谷的老刘攀谈起来。老刘说,自己和乡亲换工,赶着天气好收割,“我一口气能干4个小时呢”。薄熙来使劲顶了顶他的腰腿说:“这个活儿还真炼腰劲和手劲呢!” tujian.org
村民罗天碧的家干净整洁,院坝上晒着新收的稻谷。薄熙来抓起几把稻谷,细细查看成色。“这谷子收成怎么样?”“一亩地施肥要花多少钱?除草管理费不费事?”罗天碧说,一亩田能收一千来斤稻谷,施肥花了近百元,现在技术提高了,种田比以前轻松得多,就说除草吧,除草剂一洒,草就没几根了。
薄熙来一行还考察了河东村的桂花树苗圃,详细询问经营模式、投入产出等情况。村民们拿出新收的枣子,大家与农民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薄熙来鼓励大家,现在重庆发展很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蔬菜、瓜果、猪肉和树苗,咱重庆的农民,男的精明强干,女的吃苦耐劳,只要有了新品种,掌握了新技术,再把市场通道搞顺畅,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基层的国家大事。凡涉及群众的事,都要抓细抓好
村党支部书记每周接访群众、村支部成员进家入户走访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这“三项制度”正在全市推广。薄熙来一行在璧山县新堰村、铜梁县河东村与党员群众座谈,了解制度落实情况。
在新堰村青年书屋,“接待群众登记表”、“心连心卡”、“一呼通联系卡”摆在桌上,还制作了2009年1-6月落实“三项制度”典型事例展板。薄熙来仔细翻看干部进家入户登记表,并询问“三项制度”建立前后的变化,已走访了多少农户,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才说,以前也走访群众,但不多。“三项制度”活动开始后,村里6名村干部,一年两次走访全村1219户居民。参加座谈的村民争相说起“三项制度”的好处。有的村民说,过去村里堆放垃圾太多,村里的道路也不干净,屠宰场污水影响了饮用水,这些问题经村干部反映,镇里都帮助解决了。村民张吉兰说,以前自己的黄瓜经常被偷,村支书来走访,我作了反映,没想到村里很快就组织了巡逻队,现在黄瓜很少被偷了。薄熙来打趣地问:“村支书为你看黄瓜,对这个服务还满意吧?”张吉兰爽朗地回答:“满意,这样的干部我们拥护。”薄熙来说:“毛主席讲过,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现在时代变了,我们要关心群众垃圾太多的问题,屠宰场水污染的问题,道路泥泞的问题,……噢,还有黄瓜被偷的问题,就像你们墙上挂的横幅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基层的国家大事。’大事小情,凡涉及群众的事,都要抓细抓好。”
一个人,整天坐着不动,毛细血管就会栓塞,手脚麻木;我们也一样,如果大家都浮在上边,不跑农家地头,远离基层,脱离群众,就要出“大毛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日下午,薄熙来一行在河东村办公室,和南城街道的翠英村、马滩村、河东村、黄门村、鱼溅村村支书、老支书、老党员和居民群众,畅谈“三项制度”建立前后的变化。夏成高支书说:“以前群众反映问题,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研究研究’,老百姓就说干部,‘研究研究’,没‘烟’没‘酒’,不‘研’也不‘究’。如今,不用‘烟酒’,群众一反映,小事马上办,大事立马想办法,办的结果还要反馈,征求群众是否满意。”
薄熙来问:“一个村八九百户,过去不主动走访,现在一年要走几百户,村干部的工作量可比以前大多了,身体受得了吗?时间安排得过来吗?能坚持吗?”几个村支书争先恐后地表示,累是累了不少,但村干部与老百姓关系近了,感情厚了,群众上访量大大下降了,村干部也有威信了,干得起劲了。
薄熙来说,“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定期反馈”,这三项制度看起来是个“笨功夫”,其实是个真功夫。“笨功夫”不简单,要挨家挨户走,一个村就几百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要一件件事去抓落实。干部就是要“干”,首先要动起来。这就像一个人,整天坐着不动,毛细血管就会栓塞,就会手脚麻木,还会养出个大肚子!我们也一样,如果大家都浮在上边,都不跑农家地头,远离基层,脱离群众,日子一长,就成了官僚主义,耳不聪,目不明,身子不灵,四肢麻木,“鱼水关系”也就成了“油水关系”,一遇紧急情况,就会反应迟钝,要出“大毛病”。市委组织部摸索出“三项制度”,很有意义,县乡干部就是要沉下去,大家比一比,看哪个区县干部动得快、跑得勤、抓得实,为老百姓办的好事多,这才是共产党的作风。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学生“村官”一定要过好生活关、劳动关,从思想上、感情上与农民打成一片,把农民当成自己成长的社会老师
薄熙来还与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大学生“村官”一个个朝气蓬勃,很有体会地汇报了自己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和收获。璧山县新堰村的“村官”曾义,主动走访农户,讲解政策法规,还帮忙反映群众意见。铜梁南城街道的五名“村官”,“8?3”洪灾中坚持在抗灾第一线,有的人几天几夜没合眼。王河静当“村官”仅几个月,但感触很深。她说,在农村工作,更深层次认识到重庆的现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生的财富。
薄熙来说,当好“村官”,深入了解农村、农民,才能认识这个最重要的国情,这对青年同志是基础性的知识,也是人生事业的一大锻炼。你们一定要帮助农民致富,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民认可,成为好朋友。
针对一些大学生“村官”想家,思想不稳定的问题,薄熙来说,在激情燃烧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到边疆,到农村,四海为家,豪情万丈,吃了不少苦,也为百姓干了不少事。你们作为新一代,有机会到农村去锻炼,第一步走得好,有勇气,有志气,今后也会有出息,一定要在农村过好生活关、劳动关,真正从思想上、感情上与农民打成一片,把农民当成自己成长的社会老师。组织部门也要注意培养“村官”,从中发现、选拔、培养人才。(记者牟丰京张雪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