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李玲
胡锦)“新农合”的推行让广大农民与城里人一样看病可以报销,目前全国的许多农村新农合的参保率已经达到90%以上;而日前出台的“新农保”则将使广大的农民与城里人一样可以有基本的养老保障了。
这的确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在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曾经对农村人口的状况有个形象的比喻“386199”,而其中的“99”描述的就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相对于老龄化城市的标尺,即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超过10%这一数字来说,广大的农村老龄化趋势更加凸显。
对于“新农保”政策如何评价?对政策启程之后又有怎样的建议与期待?本网记者采访了三位多年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资深专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做客新华网。新华网王翰林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推出新农保制度恰逢其时”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农保制度突破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养老体系,不仅靠家庭,更要靠社会。
就当前的形势看,老龄化、空巢化的农村面临着较大的养老压力。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生活改善之后,养老成为抑制农村消费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庞大的农村是扩大内需的潜在市场。新农保的试行,不仅可以让农村老人不再有养老的后顾之忧,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而且能够释放农村的消费能力,使农村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
应该说现在推出新农保制度恰逢其时,过去我们国家的财政实力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具备这个能力,而现在具备了这个条件。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农民不需要给社会提供原始积累了。因此当前我们有能力帮助农民来建立这样一个新型农民保险制度。
现在新农保政策实行先试点后推广,我觉得这个路子是对的,中国改革就是渐进式的。
今后这个制度成熟后,要尽快扩大试点范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政府的补助水平,到了一定时期要研究和设计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城乡可以有差别,但是以后就得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10月10日,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做客新华网。新华网张泳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 :让农民理解新农保政策的实惠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历史上农民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土地为基础,依靠子女世代抚养。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老百姓个人的关系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不完全家庭抚养,让整个社会来承担责任,这是我们国家社会化程度提高、制度安排现代化的体现。
有人问我:交钱养老,到底值不值得?我说,农民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养老,就好比甘霖雨露降临在你头上,为何不欣然接受呢?
农民的习惯就是比较务实,农民现阶段可能采取一个观望的态度。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保守,而且据我所知绝大多数农民陶得起这个钱,个别掏不起的,我们也不强迫他参加。中央政策放在这里,让农民更加深入地理解新农保政策,知晓新农保给他们带来的切切实实的实惠,我想他们会参与进来。同时让政策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起来。
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农保的保证水平还是低层次的。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农民的养老保险投入是政府新的开支项目,政府财政就得多拿出钱来,但是财政增收的幅度具有不确定性,像在金融危机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波动很难预料,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设置这样一个水平,只要这个制度在今后能够不断完善、顺利推行,我想这个保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的。
而如何管理那么庞大的养老资金?如何用好用出效益?使得到时候农民领取养老金时,相关部门能够顺利支付,这是需要琢磨的问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