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资被增长”“躲猫猫”“70码”……在2009年里,当我们被这些鲜活的网络热词冲击眼球时,对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拷问也接踵而至。
|
发改委要求两大石油公司保证液化气价格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防部网站试运行 将公布最新武器研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教育部:高校毕业证编号没有炒卖价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玉普任黑龙江省副省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9月底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政府信用与政府危机管理紧密相关,较高的政府信用有助于政府高效地管理公共危机,而较低的政府信用则往往会阻碍政府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然而,我国政府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小康》杂志2007年8月发布的《2006-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2006-200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
质疑种种,但造成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成因不外乎以下6种: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乏力;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委托代理制度的缺陷。
“病因”一旦找到,提升政府信用便可以有的放矢了。“依方抓药”,可以从制度、政策以及公务员素质等方面找寻解决方案。
首先是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政府绩效评估,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职能、实施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它是政府信用的评价基础。目前关于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尚处于缺位状态,对政府绩效评估标准也无统一规定,各地处于自行摸索阶段。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迫在眉睫。
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这个办法改变了以往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考核方式。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