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干群经济差距加大是苏共衰亡一大诱因
2009-08-26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一书今日在京发布。该书指出,通过对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三种住房类型的考察表明,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经济差距在加深、加大,这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苏联领导干部中形成特权阶层,甚至于对苏共的衰亡、苏联的解体产生影响。

  通过对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三种住房类型的考察,该书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

  第一,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领导干部就开始出现了住房特殊化,但是与普通群众住房的差距还不是很明显。从1920年代上半期开始,领导干部与群众的住房差距逐渐拉大。前者经历了从集体主义的住房公社向一家一户的单独住宅的转变。而在独户住宅的居住条件下,又不断向更加宽敞、级别更高的住宅搬迁,住房类型上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者经历了从住房公社为主(尽管入社人数并不多,但却是1920年代官方大力提倡的居住形式)向公共住宅为主的转变,实质上是从一种集体宿舍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集体宿舍,因而是住房类型上“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住宅中日常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紧张是不难想象的。到1930年代,领导干部住房的特殊化已经比较严重了。从住宅的基础设施来看,领导干部的住宅基础设施齐备,楼房内仅运输工具就有电梯、楼梯、货梯三种,而普通群众的住宅则连最起码的生活设施都不齐备,使用公共的泄水盆、厕所、厨房设备,厨房通常只有煤油炉、火口和冷水龙头。走廊体系的公共住宅中,38个房间一共只有一个厕所。直到1930年代末,莫斯科大部分居民仍居住在没有浴室的住房里,一周在公共浴池洗一次澡。至于前者的配套设施——汽车库、电影厅、特供商店、医疗中心、百货商店、美食店,以及众多的服务人员,无须多论,这些都是普通群众根本无法企及的。由此可以认为,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苏维埃领导干部享有住房的特权是在逐步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从经济收入来看,在1930年代之前,苏联党政干部的最高工资,或者低于、或者相当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最高工资,同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很小。而该时期二者在住房方面已经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暂时可以推断,苏联领导干部的特权是从住房方面开始的,大约是在列宁晚期和斯大林时期出现的。1920—1930年代干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工资、住房、交通补贴、公费医疗和免费疗养等方面。在工资方面已有学者做出了结论。因此,如果再能补充对交通补贴、公费医疗和免费疗养方面的研究,可以最终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

  第三,1931年后,斯大林提出了在劳动报酬方面“取消平均主义”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领导干部住房特殊化也呈扩大的趋势。根据这两点可以认为,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经济差距在加深、加大。(常红肖芳)
     相关链接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干群经济差距加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前苏联三种主要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
    ·一次特别的座谈会
    ·商务部、财政部推进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严重违
    ·长沙市工商行政局芙蓉分局:开门纳谏请人揭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北京将举
    ·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成立
    ·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严重违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