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干群经济差距加大是苏共衰亡一大诱因 |
2009-08-26 |
|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一书今日在京发布。该书指出,通过对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三种住房类型的考察表明,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经济差距在加深、加大,这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苏联领导干部中形成特权阶层,甚至于对苏共的衰亡、苏联的解体产生影响。
通过对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三种住房类型的考察,该书得出以下三方面结论:
第一,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领导干部就开始出现了住房特殊化,但是与普通群众住房的差距还不是很明显。从1920年代上半期开始,领导干部与群众的住房差距逐渐拉大。前者经历了从集体主义的住房公社向一家一户的单独住宅的转变。而在独户住宅的居住条件下,又不断向更加宽敞、级别更高的住宅搬迁,住房类型上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者经历了从住房公社为主(尽管入社人数并不多,但却是1920年代官方大力提倡的居住形式)向公共住宅为主的转变,实质上是从一种集体宿舍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集体宿舍,因而是住房类型上“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住宅中日常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紧张是不难想象的。到1930年代,领导干部住房的特殊化已经比较严重了。从住宅的基础设施来看,领导干部的住宅基础设施齐备,楼房内仅运输工具就有电梯、楼梯、货梯三种,而普通群众的住宅则连最起码的生活设施都不齐备,使用公共的泄水盆、厕所、厨房设备,厨房通常只有煤油炉、火口和冷水龙头。走廊体系的公共住宅中,38个房间一共只有一个厕所。直到1930年代末,莫斯科大部分居民仍居住在没有浴室的住房里,一周在公共浴池洗一次澡。至于前者的配套设施——汽车库、电影厅、特供商店、医疗中心、百货商店、美食店,以及众多的服务人员,无须多论,这些都是普通群众根本无法企及的。由此可以认为,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苏维埃领导干部享有住房的特权是在逐步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从经济收入来看,在1930年代之前,苏联党政干部的最高工资,或者低于、或者相当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最高工资,同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很小。而该时期二者在住房方面已经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暂时可以推断,苏联领导干部的特权是从住房方面开始的,大约是在列宁晚期和斯大林时期出现的。1920—1930年代干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工资、住房、交通补贴、公费医疗和免费疗养等方面。在工资方面已有学者做出了结论。因此,如果再能补充对交通补贴、公费医疗和免费疗养方面的研究,可以最终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
第三,1931年后,斯大林提出了在劳动报酬方面“取消平均主义”的方针和政策,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领导干部住房特殊化也呈扩大的趋势。根据这两点可以认为,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经济差距在加深、加大。(常红肖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