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市创建“四在农家”加快新农村建设 |
2009-08-31 |
|
穿行在贵州遵义市农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让人眼前一亮,村寨里环境整洁,农房错落有致,与河流、绿树、山岭相互映衬,让人感到自然亲切,不失独特的乡村风貌,成为当地的新景观。
遵义市近年来顺应民意,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不仅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许多不文明的社会陋习和风气悄然改变,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正在形成风尚。
遵义县龙坑镇龙坑社区青杠组村民杨家志,2008年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黔北民居”式样,同时配套改建了厨房、厕所和猪圈,第一次实现了猪圈和厕所的分离。他告诉记者,这是他长这么大以来,厨房里头一次告别了烟熏火燎,而且也是头一次上厕所不用到猪圈里去了。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像杨家志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据介绍,遵义市2004年起在全市推广发端于余庆县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和依山顺势、聚散相宜的原则,至今已经新建和改造了近4万栋“黔北民居”式住房,同时加强了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94%的行政村通公路,1300多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新建沼气池36万口,通讯网络覆盖了90%以上的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一些完成村庄整治和“黔北民居”改建的村庄,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认为是政府惠农的一大德政,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
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大变化,例如婚丧嫁娶观念的转变。余庆县文明办副主任陆天强介绍说,就在两三年前,遵义市农村中的婚丧嫁娶还沿袭旧传统,老人过世以后要停放7天才下葬,期间要请道士超度,请亲朋好友来吊丧等等,一般要花费2万多元。如果是在农忙时节,还要耽搁田里的活计。而现在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一般都是3天完事,不仅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而且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遵义县新民镇惠民村退休教师邓应明是村里农家书屋的管理者,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为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能大吵一架,现在村民们看书多了,无形中都形成了‘要学好’的风气,很难再听到骂架了。”
余庆县龙家镇光辉村村民唐有凤是村里秧歌队的领队,她告诉记者,近年来扭秧歌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晚上街道广场上,都有上百人来参加,“连开麻将馆的老板娘都锁了门,扭起秧歌来了”。
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说,遵义市一方面通过建示范村、示范户,张贴设计图样,让农民自愿报名,另一方面汲取前两轮农村建房热没有规划、农民盲目乱建的教训,严格按照《村庄整治规划》引导村庄整治和农民新建、改建住房,从而避免了农民盲目乱干,投资效益大为提高。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资金使用上,遵义市坚持以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只出少量“钓鱼”的钱,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作用,政府与农民投入比例达到了1比10。
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贵州省人大副主任傅传耀认为,“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顺应了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政府引导和帮助农民改造住房,并同村庄整治、改善农民人居环境相结合,顺应了民意。(记者 娄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