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记者赵超 贾楠)有1.1万人的裕固族享受着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的免费教育,有2万多人的京族发展边境贸易使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仅有近3000人的珞巴族在传承文化中走上致富路……
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0多万人,被统称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多处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受历史、自然条件限制,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中国各有关地区和部门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加之这些民族群众自身的不懈努力,情况正在发生着变化:一些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蒸蒸日上的希望之乡;一些贫困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迈向小康。
经济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迈上现代化台阶
2005年,国家制定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政策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各部门已经投入扶持资金29亿多元人民币,安排各类扶持项目8000多个。
昔日封闭村寨,如今面貌一新。到2008年底,人口较少民族640个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均比规划实施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其中,通公路的村占90%,提升32.7个百分点;通电的村占95.3%,提升了9.4个百分点;有安全饮用水的村占81.7%,提升39.2个百分点;通电话的自然村占88.1%,提升50.2个百分点。
路通了,灯亮了,人口较少民族开始展望未来,谋划发展。各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丰收,畜牧业腾飞。2008年,640个村经济作物总收入8.9亿元,劳务输出9.5万人,劳务输出总收入30252.6万元。640个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规划实施前增加1064元,增长120%。
立足当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人口较少民族展示着一幅幅喜人的发展图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乡开展的家庭游项目使俄罗斯族群众脱贫致富;福建华安县扶持高山族种茶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青海循化县把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扶持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劳务输出使撒拉族群众尝到了甜头。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