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题:(经典中国·辉煌60年)从“票证供应”到“刷卡消费”——我国商贸流通60年嬗变之路
记者雷敏
眼下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对于粮票之类的票证往往不知所云,但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这些票证却能勾起对于物质稀缺年代最深切的回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质缺乏,票证成为人们购买商品的重要凭证。改革开放后,我国商品供应逐渐充足,票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各类银行卡成为支付的新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委员呼吁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月29日天安门及其周边公交线路调整情况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产大飞机发动机计划2016年取得适航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被网瘾”背后有没有可怕的利益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防止"保增长"与"调结构"出现"两张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计划”到“市场”:流通体制变迁折射生产力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商品供应不足,不得不对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实施票证供应制度。“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即使拿着钱也‘寻粮无门’,很多时候全家人加起来的‘粮食定量’都不够吃。”山西省曲沃县居民张质斌回忆说。
“那时候在我们家附近的铁路边,偶尔半夜会看到一些农民带着自产的鸡蛋、粮食什么的来卖。”今年已经70岁高龄、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的王大妈回忆道,“但是量很少,价格也贵,并且只能偷偷卖,否则就会被查抄。”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计划流通体制很难适应这个重大战略转移,尤其无法适应市场化交换逐年扩大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生产力提高了,不少农民手中都有了富余的农产品,有了市场交换的需要。”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宋则说。
从计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商贸流通的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