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9月4日电(记者黄会清)每年总有一些国际治沙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位于我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这片三面环沙的土地上考察学习治沙经验,因为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也是第一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在“红色革命老区”宁夏盐池县,曾经有一个叫“一棵树”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只有一棵树,只住着一户人家,还有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如今,这个村庄的滚滚沙漠已经荡然无存,一棵树变成了一片林。一棵树村的变化只是宁夏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的缩影。宁夏沙漠化土地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18万亩。
追溯宁夏的治沙史,堪称久远,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的宁夏早在50多年前就展开了与沙漠艰苦卓绝的较量。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保证包兰铁路的通行,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方法,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世界上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沙漠段,因为它的存在而几十年安然无恙。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五带一体”固沙造林技术,“一水、二林、三田”等治沙方法,在沙漠治理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坚持政策驱动,才能推动防沙治沙健康发展。宁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同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目前,宁夏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已发展到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