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钱更缺人 |
2009-09-07 |
|
8月17日,山东省第二批 1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公示。得知“枣木杠子乱弹”名列其中后,广饶县72 岁的李云太老人既高兴又担忧。
他高兴的是,有关部门终于开始重视这一地方曲艺了;担忧的是,作为传承代表人,今后到底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曲艺,自己心里一点谱也没有。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乌鲁木齐大规模群众聚集事件总体趋于缓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率先问世投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砸掉事业单位"铁饭碗"
也要砸掉"金饭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审计署5年来发布6千余篇审计结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国情报告: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年轻的传承人67岁
李云太担忧的事情,也正是那些还在继续为传统民间艺术坚持和努力的民间艺人们最为关心的。
广饶县石村镇中赵村这个只有 490人的小村保存有
21套完整的鼓谱,这在东营市绝无仅有,赵家大鼓已经被列入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家大鼓的传承代表人中年龄最小的杨国清已经是 67岁的老人了,年龄最大的是
82岁的赵可仕。村主任方永利告诉记者,老人们很想把大鼓传承下去,可是年轻人打一两套鼓谱玩玩还可以,让他们完整地学下来就不现实了,打鼓毕竟不能养家糊口。村集体没有钱,每年投入两三千元都无法保证。方永利期盼着:“
国家能出钱养起来,这样才不失传”。
张兆海是广饶县陈官乡短穗花鼓的传承代表人之一。张兆海认为,市场化是短穗花鼓的未来之路。只有对花鼓进行改造,使其走向市场,短穗花鼓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目前陈官乡正在筹划一个短穗花鼓农民艺术团,今年9
月份将演出。而在广饶县文化馆馆长成红波看来,从民间来,到民间去,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好方式。从 2006
年以来,广饶县每年都要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以及春节期间的文化展演。这为全县传统民间文化展现搭建起了绝好的平台,也使得这些民间艺人有了极大的积极性。
目前,广饶县已有农家庄户剧团47 个,常年开展活动的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 260多支。 47个庄户剧团每年演出达700多场次,收益300多万元。
“申遗不是单纯向国家要钱”
从 2006 年开始,我省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 省、
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20 项,位居全国第二位。
“ 如果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就能给钱。”记者采访过程中,很多民间艺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冬宁告诉记者,就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需要钱。但是申遗不是单纯向国家要钱,这个观念必须理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