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3日电题:北京:从“十大建筑”的变迁看古都新貌
新华社记者孙晓胜
从上世纪50年代庄严大气的人民大会堂、北京工人体育场到如今美轮美奂的“鸟巢”“水立方”,不同时期的几代北京“十大建筑”,折射出这个古老都城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近日,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进入尾声。这个最新版的“十大建筑”评选在网络时代获得超高的人气,在短短20天的社会投票期中,网络投票人次高达900多万,总投票数达6800多万张。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二期、国家游泳馆(“水立方”)等代表北京新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均名列候选名单之中。
北京“十大建筑”的历史无疑与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首都北京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国庆工程,由于这项计划大体上包括10个大型项目,故又称“十大建筑”。
当时,除组织了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之外,还邀请了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开展方案创作。建筑专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们对各项工程先后提出了400个方案,其中仅人民大会堂就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并结合工程对天安门广场提出了多种规划意见。1958年9月6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召集了北京1万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
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建设任务开始,满怀激情的建设者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到1959年9月就全部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共10座建筑,总面积达67.3万平方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