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访中,“小财政”与“大民生”,是经常听到的“关键词”之一。
青海很大,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青海很小,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71.6亿元。平均一万平方公里产出一亿元。经济总量比不上沿海一个小县。
省委、省政府领导强调:“青海经济不发达,在青海生活的各族干部群众不容易,尤其是贫困群众更不容易。我们始终坚持,越是困难地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青海省委、省政府目前的主要办公用房,还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但是近年来,青海省向基层、向困难群体、向民生投入的财政资金却越来越多。2008年,全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达268.5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3%。
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峰说,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青海省财政持续加大对下转移支付的力度。2006年,青海省消化了全部基层政府欠账,每年为每个乡镇安排10万元的运转经费。到2008年底,全省县级财政供养人员年人均可用财力,由2005年的2.8万元增至6.6万元,提高了基层政府保障民生的能力。
8月25日,记者在海西州人民医院采访时看到,放射科医生赵闯绩正在为天峻县牧民才旦拍摄脚趾骨折的X光片,“这台上月开始使用的数字化X线机好多了,诊断准确率高,而且立等可取。”该院医务科科长赵军勇介绍,从去年至今,州政府累计投入近700万元帮助医院更新设备。省卫生厅副厅长王炼告诉记者,2008年,青海省累计安排城市医疗救助资金7762万元,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4亿元,建成3247个标准化卫生室,为156个乡卫生院配备了流动卫生服务车。全省标准化村卫生室比例已达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财政发挥了“大”威力。省劳动人事厅厅长纪仁凤介绍,2003年和2005年,青海在全国率先实行城市低保、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2007年,提前3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全省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了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初秋,格尔木市南郊,天空湛蓝。居住在这里的240户生态移民共1700多人,均从400多公里之外的三江源地区的曲麻莱县移居而来。房子全部是政府出钱新建的,每户每月还有补助,今年起,补助标准又提高了。刚搬来的时候,这些世代游牧的牧民,谋生的技能严重匮乏。
“生态和民生就像人的两条腿,哪条腿短了都不能正常走路。”曲麻莱县三江源生态移民驻格尔木管委会主任南夏说。管委会千方百计为移民们寻找务工机会。3年来,移民村600多位劳力中,360余人外出务工。2005年,政府在村里投资300万元,兴建了明德小学,采用藏汉双语教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数十里管道地底下埋,清泉水流到了庄稼人的锅台。”海东地区乐都县李家乡的农民马平兵快乐地唱起了“花儿”。他拧开水龙头,水流哗哗地为他的歌声伴奏。以前他家人畜用水,要翻山越岭到5公里外的川水沟里挑。如今,乐都县24万农村人口中,已有22万实现了方便、安全饮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感言:为群众办事,没有钱不行,但没有心更不行。钱是前提,心是根本。本质的问题不是钱多钱少,而是心思究竟用在哪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