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 (电视纪录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解说词)秦文贵--我的左手 我的青春
编导:马勇
【解说】在这只左手的手心和手背上,依稀可见两道伤痕。27年前,在柴达木盆地石油钻井架上,这只手被3寸多长的钢片扎透。这是柴达木送给秦文贵一件特殊的礼物。
【解说】1982年,20岁的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分配到青海油田。
【同期声】秦文贵:“临行前,我老父亲说买一本地图,看看你去的茫崖(位于柴达木)在哪里?找了一通找不到。他说,不管到哪里,去了就要对得起咱们的国家。”
【解说】青海油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称为中国西部的“聚宝盆”。经过6个昼夜的跋涉,秦文贵走进了令他无限遐想的柴达木,然而,这个“聚宝盆”迎接他的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同期声】秦文贵同班同学、同事,青海油田副总工程师江鲁生:“用现代广告语来形容,你想到月球上去观光吗?你想了解月球的荒凉吗?请到柴达木来。”
【解说】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航天器实现了人类在月球的首次登陆。在登月成功的那一瞬间,宇航员感受到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荒凉和寂静”。而柴达木盆地就是人类能在地球上所能找到的“月球风光”。
【解说】位于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头昏脑涨,胸闷气短,鼻血不止、辗转反侧,挨到天亮。然而,更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解说】这就是当年秦文贵到柴达木闯的第一关--青海油田尕斯库勒45米高的钻井架。
【同期声】秦文贵:“(当时)越爬越高,越高风越大,风就在耳边忽忽地响,时刻就担心着,我可别像断线的风筝让风给吹跑了。”
【解说】从井架下来后,工友们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同期声】时任秦文贵所在青海油田钻井队队长王桂生:“秦文贵来的第一天,我就给他讲,小秦,不管你学问有多大,你来到钻井队,就要过井队这一关。井是靠人们打出来的,不是书本上写出来的,你必须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解说】1983年除夕之夜,秦文贵在师傅家过到柴达木的第一个年。第二天一早,秦文贵准备搭车回工地,然而,整整一上午,没有一辆车停留。秦文贵哭了,这哪是人呆的地方啊……
【同期声】秦文贵:“我那时的确有过退缩的念头。”
【解说】是什么促使秦文贵留在了柴达木,而且一待就是17年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