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思维”解决不了大学生求职难题
高校的就业会应多点忧患意识教育部在上周末召开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尽管,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毕业生群体已陷入找工作的焦虑与不安之中,但在这个会场上,记者却似乎没有感觉到这种压力。
一位高校党委书记起身向坐在主席台上的教育部部长等人鞠了一躬,然后转身向台下的同仁们表示了同样的敬意,便开始介绍学校的就业工作经验。他的发言很短,不到1200字,但听起来就像一份高度数字化的工作汇报:只有成绩,没有问题。会议上半场的主角就是这样5家“典型”,分别来自辽宁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和3所高校。如果不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他随后的讲话中提醒大家:明年630万毕业生仍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记者就会产生一种幻觉: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不存在问题。
作典型发言的3所高校并非人们眼中的名校,其所处的地域也都不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但他们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当可观:中南大学的统计数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2009年为94.49%。来自湖北襄樊学院的党委书记宣称“就业率超过了93%”。职业院校的代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数字可能更加令人振奋:初次就业率就能保持在98%以上。
从这些统计数据上来看,这3所高校最终都不存在就业难的困扰,而且表现还相当出色。
它们应该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代表,在各自的背后,都站立着一批办学模式类似的兄弟院校。如果按照接近100%的高就业率推断,那么,我们可以据此认为,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客观环境限制,而是人为因素阻碍。
但在社会公众眼里的现实是,“被就业”成为网络流行语,虚报就业率统计数据成为某些高校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