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0月22日电 “太阳露出一点红,我劝东家收早工,隔山隔河隔田冲,早晨忘了带灯笼。”昨日下午,省城65岁的吴德银先生向记者展示一段上世纪50年代在大别山地区流传的山歌。“现在这些曾经流传一时的歌曲渐渐被世人所淡忘,但这些歌曲记录了一段历史,也反映出一方的风俗。因此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而不是被遗忘。”吴老告诉记者,为了能保留这些歌曲,他从2001年至今,一直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些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吴老拿出一本他所记录的上世纪50年代大别山区所流传的山歌、对歌、放牛歌等各种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他退休后搜集记录下来的。吴老出生于六安独山区,10岁起他就成为了一名放牛娃。“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这些歌曲。当时唱歌是我们主要的娱乐活动,以歌会友、用歌曲表达爱意。”吴老告诉记者,当年百万大军修淮河时,人们纷纷用歌曲代替书信,不让修堤的家人挂念。吴老的爱人笑着告诉记者,吴老曾用山歌向她表达过爱意。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歌曲反映了一个时代,也反映一方文化。也是当时山民表达自己思想的主要方式。”吴老告诉记者,现在每年回老家他再也听不见美妙动人的山歌了,也只有70多岁的老人还时不时地哼一段当时流传一时的山歌。为了能保留这些歌曲,他开始搜集记录这些即将失传的山歌。通过7年的努力,目前他已记录了183首即将失传的山歌。“我有一心愿,就是希望能将这些歌曲用碟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年轻一代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向世人展现那时的‘刘三姐’时代。 ”吴老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