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1月4日电 10月2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出征。昨晚,“中国登陆南极第一人”——董兆乾教授来到合肥举行南极报告会。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笑声爽朗的董兆乾,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的老人。作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董兆乾教授六上南极,一赴北极,至今还担任着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名誉所长和博导。为什么会成为我国登陆南极第一人?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心情如何?如何客串我国第一个极地记者?……董老打开话匣子,一一娓娓道来。此外,在“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斯瓦尔巴德)考察活动”中获得“北极之星”称号的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钟楠同学,也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北极之旅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A 会说“洋文”成为“幸运儿” tujian.org
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派两名科学家参加他们的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国家海洋局得到一个名额。经过几个月的选拔,董兆乾从国家海洋局两万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与中国科学院的张青松一道组成极地考察二人组,董兆乾任组长。当年,董兆乾4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第一批踏上南极大陆的幸运儿?董兆乾说是因为他会说“洋话”。 “我以前学的是俄语,英语是在文革期间自学的。当时,澳大利亚要求中国选派的科考队员不准带翻译,这样,就把许多在学术研究上水平很高但‘洋文’不行的人挡在了门外。 ”董兆乾说。其实,当时国家海洋局从全局近两万候选人中确定董兆乾去南极参加科考时,董兆乾完全不知情。直到有一天早上,研究室主任找到正在筒子楼里做早饭的他,才告诉他说组织上决定选派他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参加南极科考。董兆乾清楚地记得,当时局党委交代有两条关键任务:一是去看南极考察的运输、通讯、后勤保障、站地维护、内陆考察需要怎样的条件,为我们自己去南极建站做准备;二是作为科学家,多采集样品,多收集数据,回来之后组织科学家进行研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B 客串我国首位极地记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出发去南极前,董兆乾接受了短期的摄影培训,他是扛着摄像机去南极的。 tujian.org
“我清楚地记得,我是1980年1月12日当地时间晚上10点左右到南极的。我们乘坐的大力神飞机抵达南极时必须要在一块浮冰上降落,飞机滑行了足有半个小时才停下来。着陆前,飞行员特许我到驾驶室里拍摄,我把我能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就怕漏掉什么画面。 ”董兆乾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飞机着陆后,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出现在眼前,董兆乾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扛着摄像机转着圈拍摄南极的美丽景色,一圈又一圈。这些镜头后来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的主要素材。“我也算是客串了我国第一位极地记者了吧! ”董教授笑着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 第25次南极科考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极离我们有多遥远?在董教授看来,南极离普通人很远也很近。南极1400万平方公里,被一块淡水冰覆盖着,冰盖平均厚度两公里多,有人曾预测,全球变暖之后,这一冰盖如一次性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六十至九十米,这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要研究全球变暖,必须对南极有深入的了解!你说,南极离我们远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身为资深“极地人”,董教授关注着我国南极科考的每一步发展。在董教授看来,10月20日出征的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将使我国南极科考登上一个新台阶。“这次南极考察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这也是我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此外,南极考察队还将组织45项科学考察工作,我国科研人员将在极地探索方面给全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D “南北极明星”关注极地环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南极是我们人类最后一块净土。 ”董兆乾教授说,目前,所有运往南极的科考器材、日常生活用品等全部要求使用绿色环保的产品,甚至考察站的建材都是可回收再生的。在南极产生的垃圾只有极少部分可以就地处理,例如可降解的或燃烧后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在中山站,连洗脚水都必须经过净化才可以排放。而其他的垃圾废料则需要雪龙号每次返回国内,捎带回去,最近的一次,“雪龙号”一口气就带回了200多吨垃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董老告诉大家,每个科考队员进队第一件事就是接受环保培训,无论在“雪龙号”还是在科考站,处处都能体现出环保意识,比方说本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前,特地邀请安利公司在“雪龙号”上重新布置了一个环保清洁屋,科考队员必须在这个清洁屋内进行日常清洗工作,并对垃圾进行回收,避免造成南极的环境污染。总而言之,一切都为了那片白色的圣地能够一如既往的冰清玉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没有去过南北极,就算你去过再多地方,你也不知道白可以这么白,黑可以这么黑。 ”“北极之星”中科大学生钟楠曾为这句话里所表现出来的极地人特有的自豪和浪漫深深吸引。在北极的日子里,她感受最大的就是由于全球变暖而给北极带来的严重伤害。 “到2030年左右,北极地区的夏季将迎来无冰时代。这对于靠海冰生存的北极熊以及其他生存在冰缝、冰下的微生物而言,都将是灾难性的。 ”钟楠说,“这个世界一直都在涌现着征服极地、探索极地的英雄。今天的极地需要更多的英雄。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北极黄河站上,生活垃圾要分成28种来进行处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地严格遵守。我们也都可以是环保英雄! ”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