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11月13日电 历史会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 tujian.org
1992年12月20日,皖北涡河边的小镇——涡阳县新兴镇的大小村庄,都贴出了新兴镇人民政府发布的布告。这份印着时任新兴镇镇长李培杰大名的布告,让当地农民奔走相告。因为这份布告,新兴镇农民从1993年起每亩承包地全年只需上交30元,“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向农民摊派或增加提留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一纸给当地农民“减负”的布告,拉开了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当时谁也不曾想到,“新兴之火”会燎原全国,带来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再一次解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种烟叶与种西瓜之争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涡阳县城向北,有一条笔直通往河南永城的道路,车行20公里,便到了新兴镇。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与镇上集市的热闹相比,新兴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办公地点略显寂寞——这还是一栋建于1959年的瓦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成云正在瓦房前的大院里晒太阳,这位刚刚退休的新兴镇政府原办公室主任,现在还经常来单位转转。作为当年那场改革的主要参与人之一,赵成云对往事记忆犹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年前,当赵成云来到新兴镇政府工作时,当地农民的负担相当重。“有农业税、三提五统,还有各个村组干部自己加码收的钱。”赵成云回忆道:“1992年,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大概是500来块钱,但是摊到人头上的各种税费,就达到140块到190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最让农民不满的是“指令性种植”。赵成云告诉记者,当时上级领导压着镇里要求全镇农民家家户户要种一定面积的烟叶,“哪家要是不种,一亩地罚款100块”。可是,种烟叶对农民来说,很不合算。“种烟叶,一亩地一年只能有500块的毛收入,但是育苗、烘烤、肥料这些成本就要210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叫你种啥,你就得种啥,种不好还不管,老百姓不乐意了。”最先抗议的是新兴镇余梁村,这个村公开表示不种烟叶。赵成云告诉记者,当时这个村的村民开始种植西瓜,又在西瓜地里套种红芋、花生等作物,一年一亩地的毛收入达到1500块,“交了一亩地100块的罚款,还是合算”。随后,其余村纷纷效仿余梁村,西瓜“强势”取代烟叶。“新兴镇,成了有名的西瓜乡镇。”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忆起这段往事,涡阳县财政局工会主席陈平颇有感触地说,当年要求农民种植烟叶,主要是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是,政府的计划性指令违背了老百姓的意愿,出现了矛盾。这样的矛盾,呼唤改革的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又一次“偷偷摸摸地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至今日,谈起新兴镇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发源地时,赵成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时镇里的干部大都是本地人,他们清楚老百姓的心声。 tujian.org
指令性的种植要求,束缚了农民的手脚,让他们心生埋怨。而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费,更是让老百姓一头雾水。赵成云告诉记者,他在下乡指导工作时,不止一次听到农民向他反映收的税费太多、太杂了。“很多人问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形式,一亩地固定一年上交多少钱,你也别管我种啥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百姓的这种朴素的想法,得到了镇领导的重视。赵成云说,有一天时任新兴镇镇长李培杰在和大伙聊天时提到,《农民日报》上新近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给农民松绑,把粮食推向市场》。“当时,大伙坐在一块聊了聊,觉得应该改革,让农民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给农民减轻负担。”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的想法,得到了时任新兴镇党委书记刘兴杰的赞同。镇里初步设想,每亩地每年征收30元,不再征收其他税费。随后,镇里选择了5个行政村进行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怎么样呢?95%的群众拥护改革,5%的群众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不敢对改革表态。”赵成云笑着告诉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成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起草文件的那些日子里,他和当年那些老领导一样,内心充满了忐忑。“小岗村分田到户是偷着干,我们这也是偷偷摸摸地干啊!”拿着文件到涡阳县汇报,县委、县政府不敢明确表示支持,只告诉他们,既然老百姓愿意你们就试试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过,这个改革方案在新兴镇人民代表大会上却获得了一致通过。1992年12月20日,涡阳县新兴镇人民政府在全镇各村张贴布告,这份布告上明确表示,全镇从1993年1月1日起试行“土地承包税费征收制度”,农民每亩承包地全年上交30元(午秋两季各15元),农民不再承担此外的任何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3年元旦当天,涡阳县几大班子在纷飞的大雪中来到新兴镇,专题研讨税费改革。赵成云告诉记者,会议一开始气氛就不融洽,因为在会上涡阳县人大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反对新兴镇的改革方案。“我们的压力很大,也很担心。”赵成云说,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他都听到风声说镇领导的“乌纱帽”恐怕保不住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交钱的农民排起长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兴镇并没有放弃改革。不过,一切仍然是在“偷着干”。1993年午收和秋收之后,改革的成效终于显现了出来。“老百姓都按照合同,踊跃交钱。排队交钱的农民,排起了长队。全镇只用了一个礼拜,就收齐了所有的钱。”而在此之前,镇里的各级干部哪怕天天上门催,也很难从老百姓手里收齐税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成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了一则喜讯给县里。没想到,县政府办信息科的王伟科长将这条喜讯上报给了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和阜阳地区行署。1993年11月,新华社内参、《安徽日报》等7、8家媒体相继编发了这条信息。“一下子,轰动全国了。”赵成云告诉记者,邻近的县纷纷前来新兴参观学习。至此,新兴镇的尝试,揭开了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大幕。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同年年底,时任省政府政研室主任的何开荫来到新兴镇调研,提出了一个税费合并、每亩地征一百斤粮食的方案。“我们叫做‘麦八豆二’,就是一亩地一年交80斤麦子、20斤黄豆。”赵成云解释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令赵成云颇感遗憾的是,新兴镇的改革“墙内开花墙外香”。涡阳县原本准备按照何开荫的方案,向省里申请全县试点,“没想到,太和县的报告打得比我们还早”。1994年6月,经安徽省财政厅和安徽省农委批准,安徽太和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98年11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由中央有关部门迅速制定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全面规范和指导地方推进改革。至此,发轫于新兴这个皖北小镇的“尝试”,演变为一场中央推动下的全局性改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群众富了国家才能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站在涡阳县寺后村头,记者看到,初冬的阳光正洒在绿油油的麦田上。麦田的尽头,数栋“连排别墅”正在进行最后的施工。刘云超站在工地上,指挥着村民忙东忙西。“在春节前我们村里的村民,绝大部分都能住上300多平方米的房子了。”他得意地对记者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寺后村,就是1993年首批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5个村庄之一。刘云超属于村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之后,他将目光瞄向了农村建筑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在村里率先盖起了别墅,买了汽车。“我不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城里人差,很多方面,比城里的条件还好。”他的妻子站在院子里的花圃里微笑着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镇40%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别墅,通了宽带,有了自来水,不少村民还买了私家车。”张群,现任新兴镇党委书记,今年是他在这个镇工作的第10个年头,见证了新兴镇的发展变化。“这些年,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到村里的路、河、林等各种基础设施,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的甜头,大家打心眼里拥护这些惠民政策的落实。”张群说:“我不举别的人,就以我个人为例,就能显示出这些变化。”他说,10年前他到这个镇子工作时,作为一镇的最高领导,他的工资只有300元钱,并且拖了13个月才发上。现在,他的工资达到了近3000元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的收入在全镇只能算一般。”张群说,在整个镇,最破的房子就是镇委镇政府的办公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围成片的别墅、洋楼。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