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喷喷的蛋糕、面包、馒头从何而来?在6月13日至6月20日举办的北京市小麦收获节上,市民不但能了解从小麦到面粉的加工过程,而且还能亲自动手体验捏面人的生活情趣。
6月20日,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顺义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和顺义区大孙各庄镇政府联合主办的北京市小麦收获节将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小塘村农业示范基地举行开幕式。
北京市小麦收获节有多项市民可参与的活动,让市民在游玩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活动期间,每天都有200份礼品赠送,送完为止。
同时,活动将评选年度北京市小麦种植能手,表彰对北京小麦种植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给予一定奖励。
此外,活动还将邀请作家、诗人到大孙各庄镇小塘村农业示范基地采风创作,为小麦收获节创作诗文,歌颂新农村。
发展方向 由重产量到重质量、重效益
1999年以前,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在全市粮食生产中一直处于前三位,与玉米、水稻并称三大粮食作物。全市小麦种植面积每年都在250万亩以上。最高的是1979年,种植面积达295.2万亩。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小麦单产在250公斤以下,总产在60万吨以下。1984年以后,单产超过250公斤,并且逐年增加。到1988年,单产超过300公斤。
到九十年代初,小麦总产和单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92年,全市小麦总产达到111.4万吨,单产达到386.9公斤。
2000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小麦播种面积下降到182.6万亩。
2002年以后,小麦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下,最低的2003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只有53.7万亩。随着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加之小麦在治理冬季裸露农田上生态功能的发挥,2008年和2009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总产量也在30万吨上下,平均单产340公斤。
30年来,北京小麦生产由只重产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