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地的奇迹 改革30年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
2009-04-30 |
|
金秋,当丰收的馨香弥漫陇原大地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的精神,传到了我省今年刚成立的首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庆阳市宁县焦村乡任村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真是给我们农民吃了长期的‘定心丸’。”合作社负责人、任村村支书杨军高兴地说。眼前,村里200多农户流转在一起的2000多亩土地里,油松郁郁葱葱,苹果树苗茁壮成长……一幅令人无限憧憬的美好画卷。
“土地流转在一起了,让人不禁想起30年前生产队时期大家一起种的集体的地,但那会人们吃都吃不饱,现在咱农民过的这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52岁的杨军对记者说。
“大包干”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开端,而不是结束
杨军怎么也忘不了,1978年,他结婚时连件新衬衣都买不起。他东借西凑,买了一件当时很流行的蓝色“的卡”外套,就感觉很“阔气”了。
“‘大锅饭’把人吃懒了,心吃散了,日子越过越穷。‘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我家弟兄5个,一年到头手脚一直没闲着,可生产队分到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年年春上就没粮吃了,到处借。过年,能吃上一顿臊子面就不错了。”杨军回忆说。
就在新婚的杨军还为吃饭发愁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的改革春风,悄然犁开了陇原冰封板结的土地。
1979年1月,宕昌县哈达铺镇在全省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开了我省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在那一年进行了多种联产承包责任制试验的基础上,1980年6月下旬,我省召开了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定西、临夏地市州委书记会议,强调困难和分散的山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从而拉开了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序幕。
1981年7月,杨军清楚地记得,麦子刚收完,村里的地紧接着分到了自个家。翻过年,交完公粮,剩余的小麦还装了十多个编织袋,两年都吃不完。
几乎与杨军家第一次品尝到种粮喜悦的同时,1982年7月25日,中共甘肃省委印发了《关于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指导第一轮土地承包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大包干”使陇原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省委、省政府带领农民艰苦奋斗,粮食产量一年一个大台阶,连创历史新高,“吨粮田”、“双千田”不断涌现。自1983年突破500万吨以后,连续登上几个台阶。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先天不足的我省农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给有余,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吃饭问题。这几年粮食已稳定在800万吨以上。
“大包干”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开端,而不是结束。
1996开始,按照中央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要求,全省各地又逐步进入了第二轮土地承包。
进入新世纪,全省各地又针对性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化管理试点。
截至2007年12月底,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453万户。其中,土地流转面积63.5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无疑,杨军他们村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实践和探索。
农业产业化,使告别了饥饿的农民有了致富的门路,沿着这条道路,他们开始奔向小康
“‘大包干’后,饭是能吃饱了,可手头没钱心里还是发慌。现在苹果树、油松、药材一种,那经济效益可比种地高多了。”杨军说。
在杨军捣鼓自个村的特色产业时,远隔千里和他同姓的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农民杨继春,今年光靠种、贩洋芋,就能挣10万余元。
洋芋开花赛牡丹。曾经被人们认为“穷得没治”的定西市,将不起眼的土豆变成了“金蛋蛋”,成了全国闻名的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2007年定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521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成。[分页符] 产业化的步伐并非一帆风顺。
改革开放初期,在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告别了饥饿时,许多农民发现,家里粮万斤,钱袋却空空。不少地区增产不增收,陷入了高产穷县的窘境。
在新的问题面前,上世纪80年代起,我省开始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引导农业由传统型向市场化迈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在全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作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和一体化经营的决定。
思路一变天地宽。广大群众认识到,我省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是农业生产的劣势,但也是结构调整的优势。穷山恶水,同样蕴藏着不尽的资源和潜力,同样能化作农民的滚滚财富!
河西地区在全省率先迈开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其他地区积极响应。临泽的小枣,陇西的药材,静宁的苹果……全省14个市州,一乡一品活经济,主导产业唱主角,拉开了挑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进军的序幕。
从2001年起,为了让各地“支柱产业”强壮起来,全省财政设立了5000多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去年,省上在此基础上,增加了2000万元,今年又增加1500万元。全省现在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项资金达到8500万元。
政府的助推使千里陇原五彩斑斓。定西的“金蛋蛋”洋芋,河西的制种产业,庆阳的黄花菜,陇南的油橄榄等等,绽放在山川沟壑之间。不但形成了2440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让全省44%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种成了特色农产品,还孕育出全国独具优势的大产业。目前,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等六大产业和产品位居全国第一,瓜菜花卉制种、啤酒花、食用百合等十多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前五位。
没有加工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省上倾力打造的1187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一个又一个相继开工,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领头羊。目前,不仅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多元,而且带动了162万农户户均增收1850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又一次带来乡村巨变。陇原农民的“钱袋子”开始渐渐鼓起来了,不少地区结束了长期贫困的历史,加快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梦也没想到,两个儿子都是农民,现在结婚,彩电、音响、摩托车啥都不缺,小儿子现在都有车了。”杨军说。统计表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已达2328.93元,比1978年增长了22.1倍。
从“三提五统”到“粮食直补”,由“索取”向“多予”,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降低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往年,西峰区彭原乡鄢旗坳村有七八百人出去打工,今年只有二三十人了,没出去的都养起了猪。村民王凤杰告别了西峰一家砖厂业务厂长的职位,回家养起了猪,4个月就挣了3万元。在外打工10多年的村民李克华,毅然回到了村上,办起了规模不小的养殖小区。
王凤杰说,“现在猪的价钱好,农林特产税取消了,养猪还给补贴,一算账,打工还不如回来养猪。”
让鄢旗坳村村民纷纷回到田里接“地气”的,是我省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前些年,和鄢旗坳村村民一样,一些农民渐渐对种地、务农失去了兴趣,他们纷纷出去打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田撂荒现象。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明了:进入新世纪,陇原农业和农村发展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依旧是农民增收困难,靠种植、养殖业,似乎永远都无法让农民腰包真正鼓起来。同时,由于农民负担沉重,“催粮要款”成为农村基层干部最头疼的事,部分农区干群矛盾突出。
其实,从1990年起,我省便依照国务院的通知,拉开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序幕:
1993年11月,全省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和预决算制度;从199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年年清理、取消涉农收费项目;2000年,全省实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票否决制;2002年4月,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2005年,我省全面取消农(牧)业税,当年减轻农民负担6.1亿元,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减负额达到13.2亿元。同时我省还拿出1.5亿元用于粮食直补。
“三提五统”成为历史,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新词儿进入了农民的账单。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装入农民的腰包。
今年,省级财政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2.55亿元,直接发放到户。种粮农资综合直补也从去年的5.57亿元增加到今年的12.9亿元。农机补贴资金从去年的5100万元涨到了1.1亿元。
同时,农村养殖户也得到了省上扶持。今年不但继续实施生猪良种补贴,还提高了能繁母猪饲养补贴标准,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将全部能繁荷斯坦奶牛纳入补贴范围。
接二连三给农民撑腰、使农民致富的政策让农民心里有了底。在农村,粮田成了“香饽饽”,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也返乡务农,消匿多年的种粮大户又回来了。土地流转“转”出了新天地。在宁县焦村乡,本来只有7亩多地的农民张云飞,今年承包了别人30多亩地,种的西瓜,一亩能赚上千元。
历史的长河将永远铭记,这片曾经贫瘠的黄土地上发生的奇迹———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家家户户小而全”到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兴起,从“三提五统”到免征农业税、再到种粮补贴……陇原大地30年的沧桑巨变,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全省广大农民的辛勤耕耘和伟大创造。记者 宋振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