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甘肃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经典甘肃《丝路花雨》谱写传奇
2009-08-11

tujian.org

tujian.org

  30年前的5月23日,一部名为《丝路花雨》的舞剧在兰州黄河剧场与观众见面,莫高窟壁画上的曼妙舞姿第一次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之后不久,这部舞剧晋京为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迅即在全国、继而在全世界刮起一股敦煌风。从那时起,创立了敦煌舞派的《丝路花雨》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间,《丝路花雨》的脚步从未停止,至今它已在世界各地演出近1600场,观众达310多万人次,在我国舞蹈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品牌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后,大型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将再度进京,在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为新中国60华诞翩翩起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一部《丝路花雨》常演常新,这在中国舞蹈史上极为稀有。而她背后的故事,如同舞台上的故事一样,美丽动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7年秋冬之际,人们的思想尚未从禁锢中完全解脱出来。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在观看甘肃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一部小舞剧时提出:“我们是否可以不沿袭别人的路呢?我们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敦煌艺术宝库就在身边,甘肃得天独厚,应该有勇气和雄心去挖掘这个宝藏。”当时,那部小舞剧的题材是最热门的,全国有30多个剧团在演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提议如醍醐灌顶,立即得到了正有此愿的甘肃省歌舞团的共鸣和响应,一个集中全团主要编导力量的集体很快形成了,全团的工作,随之汇聚成一个中心——合作一部表现敦煌艺术的舞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此时,敦煌艺术在舞台上完全是一个空白,怎样体现上千年的敦煌文化?一切从零开始。“我记得很清楚,1977年11月,当时天已很冷了。”30多年前的往事在《丝路花雨》的助理编导安建心里,清晰如昨日。那个冬天,编导刘少雄带着助理编导安建、徐成华作为《丝路花雨》的首批创作人员前往莫高窟搜集资料。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3个人上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专家们的陪同下看洞窟,下午去研究所的资料室里查资料。在资料室里,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他们照着书上的图像描出105幅敦煌舞姿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安建将宣纸铺在书上描图样的时候,团里其他创作人员也一批批地来到敦煌,剧本、音乐、舞美……每个人都在莫高窟这座艺术宝窟中寻找着线索。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听说要创作一部敦煌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员都非常高兴,全所员工热情相助。所长常书鸿为他们讲了敦煌艺术第一课,段文杰、史苇湘等人给他们讲“敦煌石窟艺术”、“中西交通史”、“佛教史”、“丝绸之路文化”等等。他们在那里受到了“贵宾”式的待遇,能看到最精美的洞窟,能听到造诣最深的敦煌学家的讲解,资料室的大门也从早到晚为创作人员敞开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第二年开春时分,《丝路花雨》的前身《敦煌曲》文学台本完成,在团长易炎的带领下,部分主创人员去了临夏,住在一个招待所里,闭门开始作曲和编舞。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之所以远离兰州,是因为对于创作敦煌舞剧,当时有很多争议。这其中有人反对、有人不看好、有人不相信,还有人等着看。在临夏,刘少雄布置给安建和徐成华的任务是“让105幅图活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他们终于将一个个固定的舞姿连贯起来,结合我国古典舞的身法律动,105幅图终于活起来了。之后,又经过朱江、许琪等编导人员的无数次创造性劳动,一种新的舞蹈语汇渐渐成型。时隔30年,亲身参与了这个创造过程的安建仍然心潮澎湃,“当年我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有幸跟着前辈们参与到敦煌舞的创作,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分页符]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临夏回来后,《敦煌曲》投入排练,但因剧本涉及三个朝代,跨度太大,戏不连贯,主题分散,所以决定重新结构。1978年10月,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听取创作人员的想法后提出,“主题应该反映友谊”。1978年11月,吴坚在省歌舞团听了新的剧本结构后,初步认可,并取名《丝路花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9年5月23日,舞剧《丝路花雨》在兰州黄河剧场公演。公演后的《丝路花雨》继续被一点点地精心打磨。这年夏天,部分主创人员与全体主要演员一行18人,再次赴敦煌体验生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莫高窟的陈列馆里,剧中主要人物“神笔张”的扮演者仲明华看到了一件出土的画工画碟,这个陶土做的画碟上还留着几抹颜料。仲明华请求将这个画碟在手里捧一小会儿。“那时是夏天,陶土的画碟捧在我的手心似乎有一些温度,仿佛当年画匠的余温传递到我的手心,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就是那个画工……”后来,仲明华在舞台上近千次地演绎“神笔张”这个角色,每一次他都感觉到自己与画工之间心有灵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剧中扮演女主角“英娘”的贺燕云,当年20岁刚出头,每一次走进洞窟,看见金碧辉煌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塑,这个年轻的姑娘忍不住模仿他们的手势、舞姿。走出洞窟,贺燕云依旧兴奋得睡不着觉,两眼看着白墙,好像还有很多飞天、伎乐天在面前飞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资料室里,伊努思的扮演者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波斯艺术》当中;编剧们为剧中“燃烽报警”的一个细节,埋头细读《武经总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9年8月,省委宣传部邀请到吴晓邦、盛捷、沈从文、张兆和、李承祥等全国著名专家观看并指导《丝路花雨》。观看之后,这些艺术大家们都非常激动。吴晓邦说:“好久未曾看到如此新颖、别致、风格清新的舞剧了。”说到激动处,当时已年过古稀的老先生就起身来舞;沈从文对剧中的服饰提出了非常细致到位的修改意见;在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饰演一号反派人物“南霸天”的李承祥老师是一个很严谨的人,这位严谨的舞蹈家却对《丝路花雨》做出了非常肯定的判断:“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个戏到北京一定能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9年10月1日,舞剧《丝路花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国庆文艺晚会,之后又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在137台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创作”和“表演”一等奖,是当时国家级文艺界最高奖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果然,《丝路花雨》火爆京城,随后,火遍全国,仅1979年5月首演至年底的7个月时间里,《丝路花雨》在兰州、北京、广州等地连续演出106场。

tujian.org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刮起的敦煌风很快席卷全国。在北京、在广州,越是演下去越不容易买到票。1979年年底至1980年年初,《丝路花雨》在香港演出,一开始,订票还比较容易,越到后来,越不容易,原定的9场演出增加到了15场,依然一票难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之后,从香港到桂林,从桂林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天津……一路喝彩声不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说起来,《丝路花雨》的故事情节其实也很简单,讲述的是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这样一部不说话不唱歌、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的舞剧为何能够如此风靡?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丝路花雨》在上海演出的时候,《解放日报》专门发表评论员文章《〈丝路花雨〉给我们的启示》,文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丝路花雨》的故事不算奇特,为什么却能如此轰动艺坛?”这篇评论员文章是这样分析的:“甘肃艺术家们的可贵之处,是发挥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把一个看似寻常的主题,赋予新颖的构思、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一个以敦煌飞天为依据的英娘艺术形象,使沉睡千年、深藏洞窟的敦煌壁画活生生地欢舞在人们面前,再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文化的精华。粉碎‘四人帮’三年多来,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作,但像《丝路花雨》那样,如此新颖别致,如此多姿多彩,舞蹈有民族风格,音乐有唐宋韵味,演员普遍年轻,犹如满台鲜花,还属少见。甘肃的同志不愧是敦煌的后代,他们所创造的活的敦煌壁画和20世纪的飞天,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丝路花雨》的“美”震惊了世人,一个新的舞派——敦煌舞也由此诞生。这个从莫高窟壁画中走下来的舞剧,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之前从未领略过的舞姿:扭腰、送胯、勾脚、S形流线的流畅动感,手、脚、颈姿、腰肢姿态的妩媚别致,特别是它所包涵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丰碑。琵琶舞、绣花舞、盘上舞等等,后来这些被公认为“敦煌舞”的代表性舞段,而“琵琶舞”里的“反弹琵琶”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经典标志,继而成为一个超越舞蹈专业的经典名词。

tujian.org

  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看过《丝路花雨》之后,激动地走上舞台,刚一踏上舞台,他就对着全体演员深深一躬,动情地说道:“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我代表全国的戏剧家向你们祝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著名新闻工作者费彝民这样赞扬《丝路花雨》:“我赞扬这个舞剧故事好,舞蹈更好;布景好,音乐也好,演员个个充满朝气,功夫到家,而编导的大胆尝试,将西方芭蕾舞和祖国民间舞蹈的若干框框,统统打破,这是何等雄厚的气魄!何等巨大的创作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著名诗人李季在观看《丝路花雨》之后表示:“作为一个在甘肃工作过的人,我感到光荣和骄傲,你们解决了一个问题,说明我们中国也是有很好的舞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翻开成册的《丝路花雨》评论文章,在分析其为何能够成功的时候,除艺术上的突破性成就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公认《丝路花雨》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它的出现,开启了艺术舞台的一个新时代。
[分页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透过面貌清新的《丝路花雨》,敏锐的人们还从中嗅到了刚刚拉开序幕的改革开放的气息。1979年年底,香港电影皇帝吴楚帆看过《丝路花雨》后说道:“这台戏告诉我改革开放是什么,我们不担心什么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翻开1979年的历史,记载着这样一笔:“1979年,10亿人看8个样板戏的时代结束了,文艺舞台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1979年由甘肃艺术家创作并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轰动海内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1年6月,《丝路花雨》应外国友人邀请,出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23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2年3月,《丝路花雨》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宽银幕艺术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2年9月14日,《丝路花雨》荣登世界最著名的大剧院、歌唱家和爱乐者的圣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连演6场,引起轰动。《丝路花雨》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斯卡拉歌剧院,《丝路花雨》每一幕结束后,观众们都报以热烈掌声,并高呼“布拉伏!”(妙啊),每场演出结束后,演员们都要谢幕10次以上,其中有一场谢幕竟达16次之多。一位观众走出斯卡拉歌剧院后说:“斯卡拉剧院就在米兰,我们米兰人看过各国的歌剧,眼高爱挑剔,但是,你们的演出出乎意料地好,我们感到很满意。”有的观众在看完演出后,表示一定要去中国看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意大利《时代报》以《中国通过〈丝路花雨〉敲开斯卡拉剧院大门》为题撰文说:“《丝路花雨》在斯卡拉剧院获得巨大成功,经久不息的掌声、喝彩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这部集体创作的舞剧,把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和西方的音乐舞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独舞演员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完美的舞蹈设计,出色的舞台效果和技艺超群的杂技表演动作相映生辉。”《米兰日报》写道:“台上的高潮刚刚结束,台下便掀起了高潮。所有的人都站立起来,疯狂地鼓掌,演员一再谢幕。中国以具有传奇色彩的丝绸之路首次登上斯卡拉,不能否认,《丝路花雨》赢得了观众,引起了轰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登上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之后,《丝路花雨》又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在那里,同样受到了极高的赞誉。此后,《丝路花雨》的足迹又先后到达日本、泰国、拉脱维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无不刮起一股敦煌风、中国风。

tujian.org

 

  2004年《丝路花雨》以演出年轮、场次最多的舞剧,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丝路花雨》成了一个符号,却不愿成为一个标本。30年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台艺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2008年,由甘肃省歌舞团更名的甘肃省歌舞剧院以献礼奥运为契机,组织力量对《丝路花雨》进行创新修排。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徐成华,30年前担任《丝路花雨》助理编导的年轻人,这一次在创新修排《丝路花雨》的过程中担任总导演。“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的内心很忐忑。家人和朋友也劝我不要接这个活儿,他们说那么一个经典的东西,可别给弄坏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拿定主意之前,徐成华特意赶到张家港去看《丝路花雨》创新修排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在去剧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听说她要去看《丝路花雨》,说:“我知道这个戏,是演敦煌的,听说很好看。”徐成华的心里受到了触动,“每天行走在路上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丝路花雨》,我们有责任将它创新,让它永葆青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徐成华说,“《丝路花雨》已融入到我的血液中,当年我很年轻,之后的很多年,我常常会想,现在让我去编这部戏,我会怎样编?” tujian.org

  对于改编《丝路花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也极为谨慎,提出在修排中要坚持“四个不变”的原则,即:故事情节的主体结构不变;人物及人物关系不变;音乐主旋律不变;敦煌舞的特色风格不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紧锣密鼓的创新修排工作,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开始了。这一次创新修排,从舞美、灯光、道具、演员等方面都汇集了全国著名的编导和演员。其中,有来自中国歌舞团的艺术编导沈晨、东方歌舞团的编导张浩、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编导阎红霞等。英娘的扮演者是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青年演员孙秋月、英娘B角的扮演者是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赵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修排后的《丝路花雨》遵循了“四个不变”。英娘与神笔张、伊努斯等人的悲欢离合依然扣人心弦,但强化了剧情的内在节奏,使之更加紧凑凝练,情感色彩的变化也更加丰富充实。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舞台样式上,将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与凝重庄严的敦煌特色、历史特色融合在一起,将高科技手段与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融合在一起,剧情发展所需的特殊氛围如莫高窟内、月牙泉边、大漠烽火、古代波斯等都被营造得更加真实可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舞蹈设计上,突出敦煌舞方面大胆创新,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舞元素,将原有的舞蹈与戏剧表演程式相结合变为以舞蹈本体表演为主,主要人物的舞段更加主体化,群舞也更为灵动浪漫。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音乐设计上,以交响乐为主,对部分乐曲重新改写,同时对全剧音乐重新配器录制。管弦乐、色彩民乐和电声的相融相汇,极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服装设计上,保留原有敦煌风韵,对主要人物在不同舞段、不同场景的着装以及所有的群舞服装都进行了创新设计,色调更加柔和亮丽,风格也更加飘逸洒脱。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8月3日至8月7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作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演出重点剧目,《丝路花雨》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5场。 tujian.org

  全新亮相的《丝路花雨》充满新意,但不变的基本剧情、不变的敦煌舞风格,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观众感到《丝路花雨》的精髓依旧。神笔张的扮演者汪子涵虽只有20多岁,但将一个命运曲折的老画工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扮演英娘的孙秋月已是第17位英娘,她表演的琵琶舞、波斯舞、盘鼓舞、反弹琵琶等优美舞段妩媚娇柔;剧中反面角色窦虎的扮演者朱晗,在剧中表现抢眼,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拥有《丝路花雨》情结的老观众,久闻其名的新观众闻讯后纷纷走进剧场,一睹这部经典舞剧的崭新风采。接连5天,场外数小时等候退票的观众、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长达十几分钟的谢幕、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的人群……无不显示出观众对《丝路花雨》的无限热爱。《丝路花雨》的铁杆戏迷,70岁的朱理轩又一次来赴与《丝路花雨》的约会,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没有让他失望,他说:“简直是想象不到的耳目一新,这部戏像个万花筒,稍微一动,就能给人惊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再次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让世界各国友人眼前为之一亮,成功为奥运会添上一抹亮丽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7月,《丝路花雨》赴京为新中国60华诞献礼前夕,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丝路花雨〉三十年故交味更浓》,在文中他写道:“30年,可以让容颜老去,可以令天翻地覆,艺术却历久弥新。新版《丝路花雨》告诉我们,美好的艺术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岁月匆匆,容颜易老艺术不老。30年前,《丝路花雨》成功向国庆30年献礼;30年后,《丝路花雨》又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2009年7月29日——8月2日,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将在国家大剧院再次为祖国起舞。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30年,舞坛常青树《丝路花雨》继续书写着不老的传奇。 tujian.org

    上一篇:29日零时汽柴油价格每吨降220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链接
    ·经典甘肃《丝路花雨》谱写传奇
    ·29日零时汽柴油价格每吨降220元
    ·甘肃省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启动
    ·8月1日起国家调整白酒消费税制
    ·我省召教育系统国防教育座谈会
    ·[甘肃人物]邓宝珊抗日爱国将领
    ·兰州工商联汽车服务业商会成立
    ·甘肃省文化建设大步伐快速发展
    ·摄影报道“百名摄影家看陇原”
    ·立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